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文页面 > 正文

用指尖“复活”珍宝 以匠心留住记忆

文物修复师、古籍修复师、电影修复师……他们,是与时光“交手”的人——

用指尖“复活”珍宝,以匠心留住记忆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品修复师在对书页进行修复。新华社发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品修复师在对书页进行修复。新华社发

编者按

随着考古文博备受关注,文物修复师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同样以修复为业的,还有古籍修复师、电影修复师、照片修复师……他们是一群“雕刻时光”的人,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触摸久远年代和尘封旧物,再现历史,修补记忆,传承文明。在今天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更显动人。让我们走近5位修复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与您共同感受文明的赓续、匠心的坚守。

【资深修复师故事】

杜伟生:为纸张诊病的“古籍医生”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修复古籍,是门磨工夫的手艺。方寸之间摆满镊子、棕毛刷、糨糊、裁纸刀等工具,在工作台前一埋头,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40多年来,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杜伟生这样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曾主持过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

2012年退休之后,他被返聘回国家图书馆,除了继续做修复工作,还会指点年轻修复师。每个工作日上午,69岁的杜伟生都会赶到国图南区的修复室,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人会得病,书也是”

杜伟生清瘦而健朗,神态冷静坚毅。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落下了颈椎病。

人会得病,书也是。”杜伟生说,“古人常常把书当作人来看待,书头、书眼、书口、书背、书脊、书脚等,全根据人的身体部位来命名。”随着时间流逝,纸张会老化、酸化、劣化……研究显示,如果纸上的黄斑占比超过60%,保存期限就仅剩50年了。修复师要抢救的就是这类濒危古籍。

在图书馆学、档案学研究中,人们大概发现了200多种食书虫(也称“书蠹”)。它们和青霉、红霉、黄曲霉等微生物都是书的“敌人”。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人为破坏,例如撕皮、缺页,或遭遇水与火的“洗劫”。

敦煌遗书诞生于公元398年,是国家图书馆馆藏年代最早的古籍之一。在修复这些古籍时,杜伟生曾意外发现,一些书页上均匀分布着烧灼后留下的窟窿。看着这些窟窿,他仿佛看见古人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情景,以及油灯不小心烧到书页时古人惊慌失措的样子。他觉得,这些细节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越修胆越小,越做越谨慎”

敦煌遗书最初修复时,采用的是行业惯用做法:将纸张搓薄,在后面贴纸,对古籍有一定的破坏。杜伟生说:“那时处于新老修复理念交替时期。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珍藏古籍、了解了其他可能的修复方法后,我觉得自己越修越胆小,越做越谨慎。”

1987年,杜伟生成了古籍修缮组组长,敦煌遗书修复工作因他的坚持而暂停。1991年再次启动敦煌遗书修复时,他从前辈修复《赵成金藏》以及自己在英国修复敦煌遗书的经历中汲取经验,确定了抢救为主、治病为辅,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保护原作的内容、原料与装帧形式。

杜伟生带领组员以每月180米的速度修复敦煌遗书,一干就是10年。修复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加蜡的硬黄纸,压干后特别容易裂开。经过反复琢磨,他摸索出“分段压平”的方法,成功攻克难题。

另一个绝活,是在修复《永乐大典》时被“逼”出来的。2002年,修复组决定采用不拆页的方式修复《永乐大典》。杜伟生只能把工具伸进古籍中间“掏”着补,并根据感受不断调整。今天,这种“掏补”技法已成为古籍修复的专业技法之一。

“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

2007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从事古籍修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古籍修复涉及文物学、化学、造纸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具有交叉学科属性。国图新入职的修复师中,有许多学习化学、造纸等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一次,有位年轻同事利用显微镜观察纸的纤维结构,很快得出了纸张材质鉴定结果。这让一向根据经验“摸材质”的杜伟生深受触动,也倍觉喜悦。他觉得:比起修书,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同样重要——“这个行业虽然不大,但只要有书,就得有人”。

现在,杜伟生有三四十个徒弟。他认为,培养修复人才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徒制结合起来:“专业院校的优点是博采众长,学徒制则能把师傅的技艺和工作习惯传给学生。”

“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杜伟生这样评价古籍修复行业。2001年,他执笔制定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这位毕生情牵古书的“古籍医生”,把赓续传统文脉看成人生大事:“这不仅是修复师的责任,更是时代的责任。”

【资深修复师故事】

专心专意,相伴壁画六十载

讲述人: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李云鹤

1956年,我从山东老家出发,打算去新疆闯一闯。路过敦煌时,听说敦煌文物研究所缺人手,我就暂时留下来,在莫高窟清扫积沙。三个月后,所长常书鸿先生问我:“小李啊,愿不愿意做壁画修复?”就这样,我走上了文物修复这条路。

文物修复师李云鹤(左)在进行文物修复。光明图片

文物修复师李云鹤(左)在进行文物修复。光明图片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天平,我就用秤药的戥子;没有烘箱,就靠太阳晒。看见别人有任何好方法,我都拿笔记下来。我还跟着史苇湘、孙纪元先生学习制作塑像、绘制壁画。修复文物,要懂点儿化学、物理、材料、水文、气象,也要了解历史和艺术。自打干这行起,我就成天琢磨这些,其他事情很少占据心思了。

第161窟是莫高窟第一座整窟修复的洞窟。60多平方米的壁画,我修了两年。刚开始,人一走进去,壁画便雪片般落下来。画师呕心沥血留下的艺术珍品,却损坏成这样,太让人心疼了!家人生病了,我心里会着急;壁画“病”了,我心里也一样放不下。

保护文物,要把损失降到最小。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请我去青海乐都县瞿昙寺抢救壁画。当时,剥下来的壁画背后附着一层石膏,起翘变形,没法回贴。只能把石膏锯成马赛克似的小方块,一点点剔除,最后把壁画理平整并拼起来。可是这样做,如果将来出问题再揭,壁画能经得住折腾吗?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把壁画固定好后挂起来,后面留了通风道,水汽渗不到壁画上,更便于壁画的保存和移动。

每次帮兄弟单位修壁画,看到断胳膊断腿的塑像,我都会带着学生们义务修好。我跟学生说,人身上的皮肤肌肉擦破一块,过些日子就长起来了;文物坏了可就不能再生了。要把文物看成国家的宝,你才有心去保护它。

干文物修复60多年来,我记了一百多本工作笔记,走了全国11个省市、30多家文物单位,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欣慰的是,经过数十年努力,莫高窟壁画已经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过渡。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儿子、孙子和孙女都从事壁画修复工作。我对他们说,保护文物要有“四心”:爱心、细心、耐心和决心。我深深记得早年间的一幕——在洞窟里修壁画没有光源,前辈们就在洞外放一块白板,把光反射进洞里。过一会儿太阳挪了,就停下来去把白板转个角度,再继续画。

今年是我在榆林窟修复大佛的第6年。我马上就90岁了,总感觉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只要身体好,我就会继续修复,我多保护一点儿,就能多给子孙留下一点儿。

【资深修复师故事】

一枚指纹,一段相隔千年的“对话”

讲述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 马 宇

拿刷子刷去尘土、用黏合剂将碎片黏合……在不了解文物修复的人眼里,这就是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文物修复看起来简单,其实有很多讲究,关键看你用怎样的方法、怀着什么心情去对待。

马宇在进行百戏俑黏结前拼对。光明图片

马宇在进行百戏俑黏结前拼对。光明图片

1992年,我入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为一名修复师,多年来,参与过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百戏俑、石铠甲、青铜水禽等的修复。文物修复是一件考验细致和耐心的工作,修复一件大型文物,根据其保持状况及病害程度的情况,长则需要一年,短则几个月完成。

沉睡地下多年的文物,由于埋藏环境千差万别,会产生很多种病变。修复工作正式开始前,我会给每件器物量身打造病变图,据此确定清理的方法和力度。我所经手的大型器物,都坚持制作支架来保持其稳定性。

2013年,我在进行百戏俑修复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枚特别清晰、完整的指纹。指纹大多印在陶片内壁,一旦修复完好就会被覆盖,我想办法把它保存了下来。一枚指纹,可以反映出制作者的民族、性别、年龄等丰富信息。通过这枚无意间留下来的指纹,我仿佛同古人展开了一段相隔千年的对谈。那些在我手中复原的文物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

长期从事这份工作,让我对古人的聪明才智保持着敬畏之心。例如百戏俑,每一个都有独一无二的造型,且动作完全符合人体生理学结构。修复一副由612个青石甲片组成的石铠甲时,我发现甲片上有许多记号。我猜测,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些记号应该是工匠们为了方便把甲片连缀、组装起来而留下的。

除了陶器,我还修复了一些青铜器、铁器、金器、银器、壁画,并和西北大学合作,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秦俑缺失的陶片,再拼装上去。

如今,我带领团队开展百戏俑修复已有8年。文物修复要求从业者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待遇却达不到预期,导致人才流动性很大。我想发出呼吁,提高文物修复师的待遇。令我安心的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考古人才培养。相信今后,中国的文物修复人才会越来越多。

【青年修复师心声】

90后电影修复师:与时间赛跑,让老电影“重生”

讲述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修复师 孙 帆

从动画专业毕业后,我误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影修复行业,一做就是八年。如今,我参与修复的影片已有两三百部,其中有大家熟悉的《盗马贼》《红高粱》,还有很多鲜有记载的珍贵影片。

胶片是电影最初的载体。时间久了,胶片会受到各种损伤,常见的有脏点、划痕、霉斑、褪色、抖动等。尤其是醋酸胶片,易产生醋酸综合征,修复难度极大。损伤更重的胶片甚至没法进行数字扫描,只能永远消失在时间长河里。

电影修复不仅要去除影片上的脏点划痕,还要进行色彩还原等艺术修复。为了贴近影片原貌,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创作者意图。对于一些年代较近的影片,我们会邀请主创人员参与到修复中。《红高粱》的摄影顾长卫、《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霍建起、《盗马贼》的摄影师侯咏、《血色清晨》的摄影师曾念平等,都参与过所拍摄影片的修复工作。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为一部影片不厌其烦反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这种对艺术负责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影片修复提供了更多可能。《林家铺子》是我们运用人工智能修复的第一部影片。胶片上有大量白色霉斑,播放时,眼前一片“雪花”。人工智能通过“学习”,可以对霉斑进行快速批量化修复。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镜头中真的在下雪时,人工智能会计算失误,将雪花也修没了,要靠手动修复把雪花“变”回来——但总体而言,修复效率还是大大提高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我带领修复小组轮班工作,用30天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4K修复。该影片入围了2020年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这是国际修复行业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一般情况下,修复师每天要修复约6000帧画面。能坚持下来的,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得有一颗热爱电影的心。我想,我会一直热爱下去。

【青年修复师心声】

90后照片修复师:尽我所能,让温情记忆重现

讲述人:广东省汕头市存真照相馆照片修复师 陈立夫

在我小时候,父亲常坐在画架前画人物肖像,后来逐渐改为坐在电脑前修复照片、处理人像。耳濡目染中,我也对照片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一位老人拿着破损的家庭照和弟弟的照片找到父亲,想请他合成一张“全家福”。原来,当年老人的弟弟赶着去当兵,回来后父母已去世,没能拍张全家福,成了兄弟俩多年的遗憾。老人带来的照片已严重破损,我觉得成功修复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父亲听说老人的心事后,却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一笔一笔地在电脑上将这张家庭照修复完整,实现了一家人的“团圆”梦。

父亲常会同我聊人生聊理想。他想把存真照相馆做成百年老字号,所以对修复的效果、客户的反馈极为重视。“瞬间光影,百年存真”,这句座右铭浓缩了父亲的修复理念。至今,这八个字一直挂在店里,也刻在我的心头。

今天,存真照相馆已经成立26年了,而我正式踏入这行也有10个年头。结合父亲传授的修复经验,我研究出将破损模糊的人像进行修复处理、加工清晰的PS技术,经过处理的老照片,人物的皮肤纹理清晰可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唐山女顾客。她想修复一张从唐山大地震废墟中挖出来的老照片。照片被找到时已被泥水泡了很久,只有隐约的轮廓,但这是她母亲留存在世的唯一照片。我被打动了,接受了委托。整整两个月,我根据各类信息对人物的五官细节进行了多次修改、确认。当女顾客看到复原照时,欣喜万分。

在图像数字化时代,照片修复是个枯燥却充满温情的职业,今后,我将尽我所能为更多人服务,帮人们留住易逝的光阴与情感。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2024-09-03 09:53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皆是人间好时节 ——感受二十四节气图画之美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2024-08-29 09:48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024-08-27 09:32 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2024-08-19 10:29 吉他文化 文旅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不负青春不负国 点赞巴黎奥运会“00”后中国小将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2024-08-12 10:26 巴黎奥运会赛场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2024-08-08 11:12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24-08-05 09:38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2024-08-02 09:25 奥运会 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一城古韵活态传承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一城古韵活态传承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07-30 10:58 北京中轴线
    爱此溪山好 阳羡觅东坡(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爱此溪山好 阳羡觅东坡(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现在,体验式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陶艺、阅读,都是生活体验。”

    2024-07-26 10:01 苏东坡主题旅游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