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张德育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张德育,1960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87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高级油画研修班”。现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乌海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2017年油画作品《残雪》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首届“醉美草原,靓丽北疆”全区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
2018年油画作品《王者风范》入选第十五届草原文化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
2022年油画作品《黄河边上的烽火台》入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大河奔流.内蒙古油画《黄河主题美术作品展》。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周文:您在绘画中注重表现残墙断壁的“沧桑”感,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通过色彩和质感来传达这种感觉的?是否有特定的技法或者创作方法?
张德育:我在深入生活采风时,在祖国西部许多的地方,都会看到人文景观的历史遗迹,如土长城、古寺庙、石窟和农村的老房子。那些残墙断壁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致使外表的墙壁形成伤痕累累的粗糙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如何把这种直观的感受通过油画的表现形式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仅凭传统的油画语言去表现这种沧桑的质感是很难达到其效果的,所以我在技法方面尝试着在画之前,对画布的底子进行肌理上的加工制作,具体方法是:先采用乳胶加明沙(石英沙或沙漠中的沙子),加丙烯颜料和适量的水,用板刷搅拌成稀糊糊状,然后用板刷在画布上涂上两遍,干透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油画刮刀与油画笔去表现石窟、寺庙、老城墙、老房子的墙面,就会轻松自如、生动自然地画出那种历史的粗糙沧桑质感效果。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