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之余,研习书法之道也是必不可少的,“研”出自己的笔墨技法和风格,这样才能在书法创作中游刃有余。宋代书法名家黄庭坚说过:“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临摹是研习笔墨技法、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最佳途径。在书法技法中,碑学苍茫雄浑、大气磅礴,而帖学秀逸摇曳、含蓄潇洒,二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李相国学习书法走的是碑贴结合的道路,他不光只临碑一路的字帖,还广泛地学习帖学一路的字帖。他学碑学一路主要取法于《散氏盘》《张迁碑》《石门颂》《四山摩崖》等,一种碑往往临习上百遍,其中《张迁碑》他便用了两年时间下苦功夫临习。至于帖学一路,他博采众长,既精研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也练习唐朝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以及明清的王铎、徐渭、何绍基、赵之谦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临写碑帖的基础上,李相国还分析、研究了不同碑帖各自的用笔特征,总结出碑学的笔法特征是“逆锋顶纸”,帖学的笔法特征是“提笔顶纸”。于是,他便开始以碑学的用笔,帖学的结体来创作作品,最终实现了碑帖的结合,写出的作品既苍茫博大,又细致入微,自成一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评价李相国作品时说,“李相国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书家,他从发展变化的视角看传统,不把传统看作一个固定僵化的东西,也不死守一家一派,而是向各家各派,碑学帖学,以及经典与民间的精神学习,并继而传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虽有古意而不辨谁家谁派;虽有时代特点,却不因时风而左右摇摆。”
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多年来,李相国一直坚持的一个认识就是在深入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坚持自己所喜欢的,坚持在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社会,品味生活,并试图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从古人那里习得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化作“书卷气”,注入那一幅幅可流芳百世的墨宝珍品中。故观其作品,再细细品味他的字,似乎能领悟到蕴藏在点画之中的沉雄与厚实、字里行间的气势和风骨以及作者洒脱且自然的艺术风格。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太原古称晋阳,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现有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