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戏曲艺术在传承发展中创新——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圆满落幕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北京最美的季节,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于11月4日至10日上演。连日来,围绕“和合共美”主题,共举办戏曲展演、戏曲市集、学术论坛、展览游戏等各类活动400场,大众尽情享受戏曲之美,感受“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品牌魅力。
名家云集
11月初的北京,秋意正浓。作为本届戏曲文化周的主场,北京园博园中浓浓秋色与台上精彩的演出相映生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黄叶红树,尽呈绚烂之美;亭阁之处,琴声悠扬,唱腔婉转,水袖翻飞,好一幅精彩纷呈的中国戏曲画卷。
“园林中的戏曲”板块,汇聚了众多名团、名剧、名家,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多剧种。在闽园、忆江南园、晋中园等中式园林,人们围在戏台、仿古建筑前,一边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霸王别姬》《状元媒》《牡丹亭》等剧目,一边流连忘返在园林美景中。
在开幕式现场,“龙腾虎跃”的京剧武戏、雅致的昆曲《牡丹亭》、京梆双演的《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与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名家张慧芳合演的《穆桂英挂帅》,以京剧、河北梆子两个剧种展现穆桂英的巾帼气概。刚刚获得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的李博是国家京剧院老生演员,他和京剧名角魏积军、张小清一起为观众带来京剧《风华正茂》片段,让观众重温革命岁月。由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带来的“国戏风华”戏曲串烧,分别演绎了青海平弦戏、黄梅戏、藏戏、豫剧、潮剧经典片段,让观众欣赏到了不同地方戏的独特魅力;由谭正岩、方旭、翟墨、窦晓璇等优秀中青年京剧演员上演的戏歌《同圆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兴盛、梨园欢腾的景象。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太原古称晋阳,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现有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