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红楼梦》打出“青春版”的旗帜,组建了一支实力强盛的编创团队,以曲牌体为音乐的结构形式,以诗社为主线演绎大观园青春故事,为2022年的观众捧出一席全新的视觉盛宴。回味赣剧“青红”,它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删繁就简,妙手镕裁青春诗意的结构。编剧罗周立足于大观园诗社活动,用“结社、兴社、衰社、散社”四个点撑起这部戏的骨架,用闪回、切割、挪移、拼接等影视艺术手段,将省亲、葬花、共读、游园、醉眠、挨打、焚稿、出家等“名场面”,镶嵌在咏园、咏海棠、咏菊、咏蟹、咏柳絮等诗社活动进程之中,同时穿插黛玉的《葬花辞》《桃花行》等,重构了故事,营造了名副其实的诗意化青春氛围。“青红”虽未选取原著中可卿出殡、凤姐治家、抄检大观园等重要故事,也没有像越剧《红楼梦》那样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体,但罗周所谓的“名场面”,在原著中与前述故事一样,都是作为小说脊梁而存在的经典情节。编剧对情节的取舍和裁剪,既符合戏曲“起承转合”的结撰规则,又凸显了“青红”讴歌诗意青春的主体倾向。同时,该剧以元妃省亲而引出众钗咏园、探春结社始,以元妃之死而导致诗社衰落、宝玉出家终,将十二钗青春生命的悲剧和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悲剧,置于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的宏大背景下展开,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原著的三重悲剧主题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样的结构,首尾呼应、开合有致、简中见繁、约而多元,堪称高妙。
二是化俗入雅,彩旦彰显闺阁生命的张力。“青红”不仅在结构、人物、曲白等层面捕捉并突出了原著“雅”的元素,而且在灯光、布景、服饰、道具等舞美设计上,也达到了以简胜繁、大简至雅的境地。但在“兴社”一出,刘姥姥的滑稽身段几乎贯串始终,约占全剧的1/5时长,俗到极致,丑到极致;而正是村妪的“丑俗”,烘托了少女诗人群的“清雅”。傅惜华曾说:“余意凡一部传奇,须有滑稽之角色,穿插于中,以提起观众趣味,不致终场寂寞,方成杰作。”以导演张曼君为首的“青红”主创团队,选取并聚焦于原著刘姥姥游园这一经典桥段,起用男演员扮演彩旦,增加武戏元素,让刘姥姥斜刺里出场,在游园进程中表演醒目的“抢背”动作,以凸显其惊诧莫名之态、手舞足蹈之相、夸张怪诞之形,有横云断岭之美,又有横桥锁溪之效,不唯自身光灿耀眼,且与诗社生活的高雅情调形成绝佳的场面“对抗”,消解了“诗意化”与“戏剧性”的矛盾,由此也越发彰显出大观园闺阁诗人群体的生命张力。武戏成就“青红”,大俗遂臻大雅,以俗衬雅,俗雅浑融,正是佳境。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推广的有力载体。今年,暑期档的中国电影用多种类型题材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用光影传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太原古称晋阳,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现有2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
“民以食为天”,自原始农业诞生之际,我国的农作物体系就展示出“多元交汇、多元一体”的特点。有些新物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站稳了脚跟”,还能“反客为主”,成为今天散落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起来看历史上那些关于“老祖宗严选”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