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新京报记录幕后工种成长故事,揭秘老剧院的内部精神和原则“老店”北京人艺的工作准则:“一棵菜”精神
除了那句最著名的“戏比天大”,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内部,一直还存在着另一个70年来不断践行的精神——“一棵菜”精神。一棵大白菜,有菜根、菜心、菜叶、菜帮,只有这些不同部分紧紧地抱在一起,才能长成“一棵菜”。这是演员、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心中,最能代表北京人艺人的一种工作状态、工作准则——能“成菜”,得各个部分都齐全,能顺利出一台戏也如此,不能有一个工种落下。
1952年6月12日傍晚,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院内灯火通明,此时这里正在举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大会,并宣布曹禺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焦菊隐、欧阳山尊为副院长,赵起扬为秘书长,焦菊隐任总导演,自此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也是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就此诞生。回顾北京人艺长达70年的艺术发展,剧院共上演了三百六十余部古今中外的话剧作品,并在几代艺术创作者共同努力下,形成鲜明的演剧与艺术风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不仅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也与几代观众一起见证并创造了中国戏剧的历史。在这70年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隐匿着散落在剧院各处的“隐形演员”,他们就是“一棵菜”精神里的菜帮、菜叶甚至菜心,他们始终没有机会走到大幕之前,但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北京人艺的一道道“好菜”变得色香味俱全。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日之际,新京报记者将镜头对准剧院的幕后工作人员,从观众熟悉的地方逐步走向后台深处,通过他们的讲述,看看北京人艺这家70年“老店”的后厨和“大厨们”。我们的探寻,先从北京人艺内部的“工作准则”说起。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