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行,“半路出家”的演员不多见,对于未能从小就开始苦练本事的周晓盟来说,断然弃学,转而遵从内心热爱,是一件颇具勇气的选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破釜沉舟”,面对阻挠、否定,他没有让这些声音成为逐梦路上的障碍,而是化之为不断精进艺术的动力,他以超常的勤奋刻苦、谦逊好学,一步步弥补了未能早早练功所欠下的“账”。
周晓盟,北京京剧院小生演员,宗姜派、叶派,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师承董慧麟、于万增、林懋荣、沈世华、江其虎、杨长秀、蔡正仁、汪世瑜、周世瑞等京、昆老师。常问艺于茹绍荃、衡和华、于玉蘅等前辈,2014年拜于万增先生为师。
周晓盟
如果深究这种超乎寻常的“求学”毅力,他会告诉你,这来源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小就爱好古玩、书法、画画、篆刻的周晓盟,小时候家里人看戏,他也跟着看,潜移默化,这种对戏曲艺术热爱之情,与日俱增,面对家人的反对,他只好将情愫埋藏于心,直到上了大学后有了人生的自主选择权。“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呢!”朋友的一句话,让一直潜藏于心的梦想再次涌动。
在启蒙老师董慧麟的协助下,他开始将练功视为每日的必修课,“5点起来去练功、练脚步、跑圆场,9点再去找当地的老师学靶子功。”后来,董老师提醒他,老在石家庄学,没见过北京的老师,得了解外面的情况。这让周晓盟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后来的恩师于万增先生。周晓盟曾在天津的茶馆儿清唱,在当地的票友圈小有名气,曾有“粉丝”打电话告诉他,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找于万增先生,和他学小生艺术。这时,他想起了票友的嘱咐,经过好友的联系介绍,几经辗转,周晓盟来到了北京。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从各式各样的吉他主题活动,到推动吉他走进居民生活,再到吉他年产量占全球吉他总产量的1/7,正安县十余年来大力发展吉他文化,不断擦亮吉他名片,以吉他赋能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
在本届奥运会上,不少“00”后中国运动员让我们印象深刻。新时代的他们敢拼、自信,调皮可爱,也勇于担当。他们,正在接过奥林匹克精神的接力棒。
8月6日,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新闻发布会在乌镇举办。据悉,本届戏剧节将于10月17日至27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如磐”,取“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之意。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短片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汲取许多灵感。比如篮球篇中出现了戏曲元素,曲棍球篇借鉴了诗词、水墨画等,乒乓球篇里有打球大爷的球拍变成金箍棒、棋谱等细节。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