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傳承千年文脈 厚植家國情懷

2024-09-03 09:53:33人民日報海外版
傳承千年文脈 厚植家國情懷

眉山三蘇祠南大門。本文圖片來源:眉山三蘇祠博物館

傳承千年文脈 厚植家國情懷

明末清初王式《西園雅集圖》卷(局部)。

傳承千年文脈 厚植家國情懷

明代陳淳草書蘇軾《前赤壁賦》冊頁(局部)。

紅牆黛瓦,雕梁畫棟,花木葳蕤,碧水依依。走進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紗縠行的三蘇祠,秀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令人心曠神怡。這裏原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時將故宅改為祠堂,經曆代修葺擴建,成為人們拜謁、憑吊三蘇的文化聖地。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三蘇祠“文化遺產保護榮譽證書”,稱其“為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依托三蘇祠建立,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三蘇文化於一體的專題博物館,2024年5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收藏的數千件三蘇文物文獻與古建遺跡、園林景觀相映,讓觀眾感受到傳承千年的文脈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千年庭院草木傳情

走進古色古香的三蘇祠南大門,兩棵高大繁茂的古銀杏樹映入眼簾,像是給三蘇祠撐起了兩把巨傘。它們在此挺立已有600多年,被眉山人稱為“兄弟樹”,象征著蘇軾、蘇轍深厚的兄弟情義和斐然的文學成就。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介紹,三蘇祠占地106畝,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保存有16處古建築,整體布局呈“三分水,兩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是西蜀園林的典範。祠堂區為三進四合院,主體建築有饗殿、啟賢堂、來鳳軒,保留了傳統祠堂風貌,是遊客拜謁先賢、蘇軾後人祭奠先祖的核心場所。

饗殿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坐北朝南,麵闊三間,前後出廊。殿門上懸掛“是父是子”牌匾,兩側有楹聯。殿內供奉蘇洵、蘇軾、蘇轍塑像,正中懸掛一匾“養氣”。

啟賢堂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側為啟賢堂,北側為木假山堂。現木假山堂陳列清道光年間眉山書院主講李夢蓮置的木假山。

來鳳軒為三蘇祠古祠堂中軸線最後一宇,與連接啟賢堂的橋廊組成第三進四合院。原址為蘇軾、蘇轍兄弟書房,現存的來鳳軒係清康熙年間重修。

跟隨博物館工作人員軒園的腳步,來到一座古井旁。軒園介紹,古井是蘇家生活飲水用井,距今已有千年曆史。井沿由紅砂石箍砌,青苔斑駁,鏨子的印痕仍清晰可見。

曲徑通幽處,有一棵丹荔樹,枝葉隨清風簌簌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動人的故事。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33歲的蘇軾為父親守孝期滿,離鄉赴任之前,栽下一棵荔枝樹,並與鄉裏友人約定,待樹長成即歸眉山。然而,蘇軾回到京城後仕途坎坷,輾轉多地,杳無歸期。蘇軾在元祐五年(1090年)寫下《寄蔡子華》詩,表達了無盡的鄉愁:“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白,猶做江南未歸客。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

時光荏苒,這棵荔枝樹漸漸枯死。2007年,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幹枯的荔枝樹挖出來,保存在館內,又在原位栽了一棵新的荔枝樹。如今,每年荔枝成熟時,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都舉辦別開生麵的荔枝主題活動,人們舉頭望著累累碩果,心中充滿對蘇軾的景仰和懷念。

“蘇祠瑞蓮”被譽為“眉州八景”之首。傳說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蘇家蓮池中並蒂蓮盛放,就在這一年,蘇軾、蘇轍高中進士。由此,蘇宅蓮花被視為祥瑞征兆,有“瑞蓮兆科甲”之說。清康熙年間,眉州知州趙惠芽拓建蓮池,並於池上重建蓮亭,即現在的瑞蓮亭。此亭為八角十二柱,四周有美人靠,采用單簷攢尖式屋頂,亭脊上裝飾的瑞獸栩栩如生。蘇祠瑞蓮不僅是充滿詩情的景觀,也是眉山地區文教昌盛的象征。2006年,三蘇祠並蒂蓮再度綻放。博物館工作人員將並蒂蓮製作成標本,在東廂房展廳展出,吸引了許多人駐足端詳。

一門三傑輝耀古今

陳仲文介紹,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常設展覽包括“三蘇故居祠堂文化展”“三蘇生平及文學成就展”“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展”三部分。

“三蘇故居祠堂文化展”依托三蘇祠內古建築進行祠堂風貌原狀陳列,將眉山曆史、祠堂變遷、蘇氏家族、名人與三蘇祠、碑刻陳列等內容有機串聯,充分展現了三蘇祠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三蘇生平及文學成就展”設於三蘇紀念館內,展陳麵積約2000平方米,采用文字、圖片、實物、場景、多媒體等形式,全麵展示三蘇生平故事及文學成就。

“中國有三蘇——眉山蘇氏的家國情懷展”位於式蘇軒,將家風故事融於蘇宅環境中,讓觀眾生動感受三蘇家風家教的魅力。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副館長黃建介紹,博物館現有藏品4976件(套),包括漢代至近現代見證眉山曆史文化及三蘇文化的各類實物,涵蓋書法繪畫、古籍圖書、碑帖拓本、石刻、陶瓷器、匾聯、玉石器、骨器、古錢幣、近現代三蘇研究資料等門類。代表性藏品有東漢撫琴陶俑、元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明代八仙過海紋犀牛角杯、明代陳淳草書蘇軾《前赤壁賦》冊頁、明末清初王式《西園雅集圖》卷、清代何紹基書《東坡詞》四條屏等。

東坡盤陀畫像碑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翻刻,是明末戰火中三蘇祠幸存的“五碑一鍾”之一,是三蘇祠曆史的重要見證物。碑刻內容由李公麟繪東坡像、蘇轍題詩、黃庭堅讚詞和翻刻記事四部分組成。畫家李公麟為蘇軾好友,曾多次為蘇軾繪像,石碑上的東坡繪像與下麵的蘇轍題詩高度貼合,呈現了蘇東坡“居水中坻、野衣黃冠、橫策欲言”的形象。蘇轍詩除了描繪蘇軾容貌,還表達了蘇軾與他亦兄亦師的深厚情感。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讚詞回顧了蘇軾從眉州到儋州起起落落的一生,讚揚了蘇軾為國為民的胸懷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陳淳為明代中期“吳門派”書畫名家,擅長草書、山水、花鳥等,書風豪放,其草書作品“如駿馬下坡,翔鸞舞空”,“有顛張醉素之遺風”。陳淳草書《前赤壁賦》原為長卷,後人重新裝裱時改為折頁,共27頁。除《前赤壁賦》全文外,有跋文二則,記述了書寫此作的時間、地點、緣由等。

西園雅集是曆代書畫家筆下的經典題材。北宋元祐年間,京城中舉行了一場文人雅集,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等16位名士聚於駙馬王詵的西園,作詩繪畫,談禪論道。會後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書《西園雅集圖記》,使之名揚天下。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收藏的《西園雅集圖》卷為明末清初畫家王式所繪。他的畫風沿襲了宋代宮廷畫派風格,工筆重彩,人物刻畫逼真,山石點皴、樓台亭閣工整細致。此畫作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秋天,為一幅長約346厘米、高39厘米的長卷。畫卷後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笠仙(字德成)補書米芾《西園雅集圖記》一文。整卷長達844厘米,書畫合璧,完整地展現了西園雅集的盛況。

家風文韻馨香遠播

今年6月,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聯合29家機構、曆時6年共同打造的三蘇文化大數據庫正式上線。該數據庫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錄整合三蘇文化相關數據共計12.5萬條,涵蓋三蘇文學作品1.1萬餘篇、學術論文9萬餘條、數字圖書1.4萬餘冊、三蘇祠珍藏文物6000餘件等信息,不僅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也為公眾深入了解三蘇文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三蘇文化大數據庫彙聚12個核心版塊,全方位展現三蘇文化的豐富內涵。其中,“東坡行旅”版塊采用手繪地圖的形式,細膩地描繪了東坡遺址遺跡地,使用戶在瀏覽時仿佛身臨其境,每一步都能領略到不同的景致。

近年來,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整合全國三蘇文化研究力量,組建學術委員會;連續舉辦東坡文化學術交流會議;邀請知名學者開展“東坡大家講”等主題講座40餘次;舉辦“是父是子——‘三蘇家風進萬家’主題展”;編輯出版《蘇軾書法全集》《東坡教育思想與書院文化研究專輯》《蘇東坡與宋代生活審美研究專輯》等一係列書籍。其中,《蘇軾書法全集》共收錄蘇軾及蘇氏一門書法作品500餘件,是迄今收錄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規模最大的蘇軾書法全集。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還與全國多家機構聯合舉辦“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遊徑”攝影作品展,推出《中國有三蘇》係列微紀錄片,開展東坡詩詞擂台賽、東坡對話寒食、清明祭祀東坡等特色活動,以豐富的形式弘揚三蘇文化。博物館與四川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國有三蘇三蘇家風家教》,成為四川省中小學校本教材。此外,博物館還精心打造《心香一瓣謁三蘇》《行走東坡故園感受古建魅力》等20餘門研學課程,並推出3D沉浸式線上公益文化課程《文曲星蘇軾》,已吸引40餘萬名青少年在線學習。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