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法语翻译家余中先:把优秀的法国文学作品带给中国读者

发布时间:2024-08-02 09:43:05 | 来源:今日中国 | 作者:刘婷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像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大仲马的《三剑客》等作品在中国已经有多个译本,所以我喜欢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国读者不大熟悉的法国作家身上。”《世界文学》前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中先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说。他认为,经典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不过大多已被译成中文,所以他更关注那些未曾被翻译的优秀作品,希望把更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眼光独到的文学翻译拓荒者

1985年,余中先从北京大学法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社,从事外国文学的编辑工作。彼时,《世界文学》是中国读者了解世界文学最及时和开阔的窗口。而余中先通过对法国文学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对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认为,“从17世纪开始,法国文学基本上引领了世界文学的潮流,‘标新立异’比‘浪漫’更能代表法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基于当时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的渴求,工作之余,他开始翻译一些法国文学作品。

1988年,余中先翻译的第一本小说——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 萨冈的《你好,忧愁》正式出版。这部作品关注代沟问题,在法国影响了一代人。然而,中译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直到2006年,该译本重版后才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成为经典文学作品。对此,余中先解释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代沟问题在中国还不普遍。但到了新世纪,随着80后、90后被贴上了‘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标签,书中的内容让读者感同身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说受到关注就不难理解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这种价值在某个时代不一定能显现出来,但当人的认知、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些作品会重新散发出光芒。”余中先认为翻译经典名著是必要的,但他个人而言,更希望挖掘那些未曾被翻译的优秀作品,弥补此类作品在法语文学翻译中的空白。“我心里有一张法国文学的地图,我知道作品的文学价值。”

余中先以法国诗人、剧作家保尔·克洛代尔为例,他于1895年至1909年先后任驻上海、福州、天津的领事,其许多作品都以在中国的经历为创作背景,充满了中国气息,深深影响了法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尽管克洛代尔在华语圈不出名,但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被翻译成中文。”

2001年起,余中先参与“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工作,推举的很多法国作家如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勒·克莱齐奥、安妮·埃尔诺都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也证明了余中先当年选择时眼光的独到和判断的精准。他在法国文学领域多年的耕耘也结出硕果。2002年,法国文化部决定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在国内,他翻译的多部作品如《潜》、《火的女儿》、《理想藏书》也获得了众多奖项。

翻译也是一种创作

从事法国文学翻译近40年,余中先译介的小说、戏剧和诗歌等作品逾100部。他表示自己没有特定的翻译观,唯一遵从的原则便是忠实,即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对他而言,熟读原著,翻阅字典,查背景资料,学相关知识,对拿不准的法语长句反复推敲修改,对作者的风格反复揣摩把握是翻译每部作品时的常规操作。有时,他还会就作品中不确定的地方与作者本人进行沟通和求证。

翻译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反复》时,因书名“reprise”有“重复、反复、修复、重来”等意思,余中先一时拿不定主意,就给作者发邮件请教。一段时间后,他收到了作者的解释,“重复是照原样复制,而反复是就一个主题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叙述,是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最终,他将书名确定为《反复》,这一翻译也得到了作者的认可。余中先表示,法国作家对译本的准确性也相当重视。他在翻译《被背叛的遗嘱》一书时,曾与作者米兰·昆德拉有过多次邮件往来。后来,余中先前往法国交流时与昆德拉相约见面。昆德拉将带来的法文版《被背叛的遗嘱》翻开,就其中一段与中译本进行比对,并让余中先将这段回译成法语。

余中先对待翻译工作认真严谨,许多已经出版的译作,他也会进一步修改,再版时推出修订本。1988年,余中先开始翻译保尔·克洛代尔的《缎子鞋》,因作品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又是散文诗体的剧本,翻译起来难度较大,他当时就处理成了散文体。二十多年后,《缎子鞋》再版,余中先觉得译成散文体不妥,又将这部作品以诗歌体形式重新翻译了一遍。与第一版相比,修改了上万处,他对《缎子鞋》的翻译才了无遗憾。

余中先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有时,原文的微妙之处,比如一些文字游戏,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他会加一些注释。他还为多本译作撰写译后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为了翻译若利斯-卡尔·于斯曼的《逆流》,余中先走访了作者故居、墓地,并将搜集到的作者故居、墓地、手稿等照片附在书中,方便读者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于斯曼。

2014年,从《世界文学》杂志社退休后,余中先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赴厦执教。近些年,他还担任多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的评委会主席。当然,常年从事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也从未停歇。此外,他还在写一些散文、随笔。无论是教学、翻译、写作、做讲座、当评委,余中先都希望自己能够为推动中法文学互鉴、促进中法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凭着这份信念,年近古稀的他至今仍然活跃在法国文化圈和法语学术界,为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继续发光发热。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