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刘雯雯:让中国唢呐奏响世界

发布时间:2023-08-18 10:58: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悉尼歌剧院舞台中央,一袭白色礼服裙的唢呐演奏家刘雯雯翩翩而立,在西方交响乐团的配合下,用苍劲有力、爆发力极强的中国唢呐,变幻出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百鸟之鸣,技惊四座。这是2017年2月刘雯雯在国外演出的一幕,她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多年来,她让唢呐这一“土得掉渣”的民俗乐器一次次登上了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唢呐是双簧木管乐器,公元3世纪由丝绸之路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华文化近两千年的融合发展,拥有了独特的气质,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但刘雯雯却让这一传统乐器“火出了圈”。YouTube视频平台上,她演奏的《百鸟朝凤》片段吸引了众多外国网友,大家纷纷赞叹这种“不可思议的奇妙声音”和这场难得的东西方音乐对话。刘雯雯说,唢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应该走出国门,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

“流淌在身体里的血脉”

“90后”刘雯雯出生于山东一个唢呐世家,父亲是鲁西南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母亲家族的唢呐咔戏传承历史更是要追溯到明清年代。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刘雯雯从还没记事起就开始“玩”唢呐。

然而,掌握一门乐器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不论严冬酷暑,起早贪黑地练习吹奏永远是每天的必修课。无论去哪里,母亲都让刘雯雯随身携带唢呐,并从她上小学起就为她寻找各种上台演出锻炼的机会。由于唢呐多出现于民间的“红白喜事”中,同学嘲笑她的唢呐“土”,邻居投诉她的唢呐聒噪,而身为传承人的母亲还要严厉教训她的每一次出错。但刘雯雯从小就确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长大后考取音乐学院,于是,她一路坚持了下来。

刘雯雯的坚持没有白费,初中时,她幸运地被中国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看中,并对她进行免费教学。于是,此后的每个周末,刘雯雯都和母亲坐火车到上海跟着老师学习专业课。路途遥远,行程频繁,为了节省路费,她们总是乘坐硬座车厢。有时母亲会带一沓报纸铺在座位底下,让刘雯雯躺进去,这样就能在路上睡一觉。

“现在回想起来,学艺的童年确实艰苦”,刘雯雯说,“但唢呐好像就是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脉,给了我莫名的信念和坚持下去的力量,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放弃唢呐去从事任何其他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练习,2008年,刘雯雯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刘英教授也正式成为她的大学导师。

让传统音乐“走出去”

来到上海后,刘雯雯的小小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这样一个包容、多元化的城市给予了各种艺术和文化充分的表达空间,也激发了刘雯雯对唢呐音乐的思考与想象力。刚上本科不久的她和几位好朋友一起组建了“新民乐乐团”,演奏唢呐、二胡、竹笛和琵琶四种乐器。她们与爵士乐团合作,编写原创曲目,还去国外的草坪音乐节演出。“草地上,人们随着民乐的旋律翩翩起舞,尽情摇摆,这样的场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刘雯雯没想到在国内往往以庄严肃穆的姿态展现的民乐,来到国外竟然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效果。“我们的音乐律动感染着观众,而他们自发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反馈也同时赋予了音乐演奏新的意义。”

在之后几年的学习期间,她随学校的学术交流项目陆续到欧洲各国参加研学和展演,在欣赏吸纳西方现代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断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而又小众的唢呐音乐更好地传播出去。

2015年,十分偶然的机缘下,刘雯雯结识了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当时谭盾的一部作品中需要一段唢呐演奏,朋友推荐了刘雯雯。当她的唢呐吹响,迸发出的力量马上折服了这位音乐前辈。谭盾当即对她说:“我们重新创作一个国际版的《百鸟朝凤》怎么样?”

《百鸟朝凤》是最经典的唢呐曲。原版乐曲声中有莺歌燕舞,也有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小孩的哭叫声,虽将唢呐的表现力演绎到了极致,但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后来,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对乐曲进行加工,删去鸡叫声,压缩鸟叫声,并设计了需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使全曲更加活泼粗狂、热烈欢腾。加之同名电影《百鸟朝凤》的影响力,这首乐曲第一次从乡土民间走到了大众舞台,也让唢呐这个小众乐器开始被大众所了解并喜爱。

而谭盾则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将唢呐与现代管弦乐相结合成为协奏曲。两年后,谭盾完成了重新创编的《百鸟朝凤》,带着刘雯雯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舞台,当她“一口气”吹奏完40秒的华彩段落后,现场被点燃,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

在守正中创新

这之后,刘雯雯与谭盾又在世界各国进行了30多场巡演,让唢呐走进了更多外国人的视野。“西洋乐团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这个载体上演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是很好的传播。”受此启发的刘雯雯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大胆尝试跨界融合,在传承中开拓边界,“这样,唢呐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她设计的演奏中,有爵士的悠扬浪漫,也有摇滚的爆发自由,还有电音的律动节奏。

“但是,融合创新不等于抛弃传统,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和坚守传统根基是前提,否则只会使所谓的创新变成不伦不类”,2020年,她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博士。此前国内虽设有博士点,但因极高的难度要求,从未有人成功考取过。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是唢呐吹奏60分钟,这对体力和技术是极大的考验。为此,刘雯雯连续近两个月每天吹唢呐十几个小时,以保证第一个小时的最饱满精力。就这样,她成功通过考试,成为了全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生。至今,刘雯雯仍坚持每天拿出6小时练习唢呐,“这是十几年的童子功,雷打不动。”

除了攻读博士学位,刘雯雯同时也在教授唢呐专业的本科生。很多年轻人对音乐创作都有很深的见地和新鲜的想法,她十分看重这份对唢呐的热情。但面对教学,她又严厉得近乎苛刻,不允许学生在根基尚浅的情况下做太多跨界。刘雯雯时常带着学生一起深入到偏远地区采风,探访民间艺人,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唢呐演奏时常令他们备受震撼。“这些声音如果不能被收集和传承,将是多大的遗憾。继古开今,创作我们自己的风格,是青年音乐家的使命。”

在学习和教学之余,刘雯雯还举办了唢呐独奏音乐会,她带领自己的学生,邀请民间艺人,与乐队跨界合作,已经在国内20多个城市完成了巡演。刘雯雯的下一个愿望是进行世界巡演,向更多人展示唢呐的中国化和多样化。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刘畅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