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00后”稀有剧种演员在互联网上搭起“新戏台”

发布时间:2023-07-26 08:50:5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蔡馨逸 | 责任编辑:秦金月

新华社西安7月25日电(记者蔡馨逸)一位清秀美丽的姑娘做着戏曲动作,在音乐中变身穿着戏服、英姿飒爽的刀马旦。这段短短14秒的视频,为陕西地方剧种“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李雅芝收获了百万观看量和数万点赞量,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一国家级非遗戏种。


  李雅芝刀马旦变装视频截图。

“汉调桄桄”产生于宋代,兴盛于清代,是活跃在陕西汉中城乡的地方剧种。它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又吸收了陕南地方音乐的悠扬婉转,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鼎盛时代,“汉调桄桄”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曾经传到湖北、两广、滇黔藏等地。然而,与许多古老地方戏曲一样,“汉调桄桄”一度因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断代面临存续危机。2013年,为了抢救濒危戏曲,汉中各县区选拔了60名十二三岁的新学员,组成了南郑县(现南郑区)艺术班,专业学习“汉调桄桄”。“00后”的李雅芝便是在那时与古老戏曲结缘。

“起初只是想学门才艺,后来越学发现门道越深,我也越感兴趣。”李雅芝说,戏曲不仅是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更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舞台上跑动走位、许多戏曲动作,是圆的艺术,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审美。”

因为有着从心底的热爱,李雅芝不仅想学好戏、演好戏,更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这门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她工作的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是全国“汉调桄桄”唯一专业演出团体,50多名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人在老艺人的带领下,肩负起保护、传承、发展“汉调桄桄”的职责。


  “汉调桄桄”演员正在演出。(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供图)

在文化惠民演出和“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李雅芝发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不了解,这给了她传播戏曲之美的信心。2022年,李雅芝无意间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山东吕剧的直播,打开了思路:“吕剧也是地方剧种,一场直播就有2000多名观众观看,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从十多秒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从“炫技”到戏曲唱段和文化科普,从第一次直播找亲戚朋友“带气氛”到收获8000多名粉丝……回顾自己一年多的“戏曲主播”经历,李雅芝说网友给了她很多“惊喜”,“一开始我以为网友们更喜欢的是戏曲技巧、身段,想以‘炫技’引起关注,后来有网友提出想听唱段、想深入了解‘汉调桄桄’,再到后来我和粉丝们开始讨论戏曲知识。”在网友的鼓励下,她在网上搭建的戏曲新“舞台”不断扩展。

“古老戏曲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年轻观众,”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说,中心于2021年开通了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鼓励青年演员在网络平台表演、传播“汉调桄桄”,并为他们提供服装、场地、设备等支持。

近几年,一批非遗传承人搭上互联网快车。抖音发布的《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116位30岁以下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平台上;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其中传统舞蹈类增长230%,曲艺类增长10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表示,目前诸多非遗项目传承面临受众规模缩小、经济收入减少等问题,而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积极推动和青年传承人创新实践下,互联网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为非遗传承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