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如何让红山文化“红”起来?

发布时间:2023-07-20 11:20: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珂 王哲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王哲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的辽宁省朝阳市境内,抵达这里后,碍于山梁交错、植物繁茂,并不能立即看清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的全貌。从公园门口进入,循着内环路,能到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和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它们是游客来此的主要参观点。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以文字、图片资料为主,罗列着历代考古工作者发掘研究红山文化的成果。另外两处保护展示馆建于遗址之上,原址展示了我国迄今最早的史前神殿女神庙、有着等级差异的墓葬冢群和红山先民祭天礼地的祭祀圆坛遗存,昭示着在几千年前,这里已经升起了文明社会的曙光。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公众中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特别是2020年以来,原本冷门的考古突然成了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三星堆新一轮发掘中,中央电视台罕见地将直播间搬进考古现场先后3次直播,第三次发掘全网关注度甚至超100亿人次。此后以三星堆、良渚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址公园游人如织,一到节假日甚至人满为患。

牛河梁是红山文化核心区域,把可考证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良渚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相比,却显得有些“寂寞”。对于已经逐渐步入公众视野的红山文化而言,如何让遗址“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让红山文化真正“红”起来,是一个重要课题。

考古发掘进程加快

打开地图,走101国道、长深高速或京沈高铁,都能便捷驶往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除了正在发掘和做特殊保护的遗址现场不对外开放外,公众能在这里遍访红山先民几千年前踏过的足迹。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王轩龙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旅行工作从2017年启动至今的6年时间里,吸引了北京、沈阳等地多家教育机构和朝阳市周边中小学学生,目前各级学生累计参与研学旅行活动近百场。公园自2013年试运营以来,每年参观人数和门票收入以20%的速度递增。2023年上半年接待参观人数接近去年一年的整体水平,今年“五一”期间旅游接待人数更是突破了同期历史。

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近1500年的时间,虽然已经有长期大量的考古和学术研究,但目前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仍相当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表示,让红山文化“红”起来,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牛河梁遗址区的新一轮发掘工作正在加快进程。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牛河梁工作站,《中国报道》记者看到院内绿植按照三层圆祭坛和陶片上的纹饰模样修剪成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之一郭明在这里接受采访后,带领记者来到第一地点的台基址。

1983年首次发掘时,第一地点被认定为共有4座建筑址,其中1号建筑址就是女神庙,2号建筑址面积最大,约4万平方米,由三座山台式建筑构成“品”字形。由于2号建筑址紧邻女神庙,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后,重点便是对其进行发掘,希望弄清楚它的结构甚至性质。

经新的考古发掘初步确认,这里是由9座石砌护坡台基建筑组成,总面积达到10余万平方米。2022年,考古人员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7号山台又有新的发现。7号山台位于第一地点东侧,即牛河梁发掘报告中的“东山台”,最外侧石墙保留较为完好。7号山台中、西部地势较为平缓,东部坡度较大。已在山台上发现了多组复杂的砌石与夯土建筑遗迹。“有一些遗迹我们之前发掘的时候都没见到过,下一阶段重点要确认7号台基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到底是什么,以寻求研究新突破。”郭明说。

在郭明带领下,记者眼前出现了一个带有坡度、松林密布的考古现场,山石凌乱堆叠在探方周边及其轮廓里,有的探方上面附着有保护膜。“复原遗址面貌,在红山相当难。牛河梁林子太密了,探方开挖要避开树和石头,而且整个一号地点台址面积特别大,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会差一点。”郭明表示,“考古就像开盲盒”,将来会让人们觉得特别有突破的,兴许就是“挖一挖女神庙”,但还需要准备得更充分一点才能开始。

牛河梁遗址新一轮发掘工作正在推进,在第一地点女神庙附近,发现了由 9座石砌护坡台基建筑组成的遗址。(摄影/滕妍妍)

讲好“地书”之外的故事

公众一般很难目睹考古过程,如何讲述“地书”背后的故事是个难题。“我们和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有时也会说起,到牛河梁遗址参观的一些人,会觉得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头、一堆土。如果古人真的留下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或许我们还能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郭明说。

“如何讲好红山文化的故事,让红山文化被更多公众所熟知,就不仅仅是历史与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了。如何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用具象化的现代视听手段讲清楚红山文化已经到达的文明阶段,讲清楚红山人的宇宙观、社会观,展现红山先民的历史和成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区做好这篇考古学文化传播的大文章。”李新伟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国内包括良渚、三星堆、金沙、殷墟等考古遗址充分借助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构建起了自己成熟的品牌传播方式,这些都值得红山文化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提升红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把学术基础、社会关注度转化为更高的游览意愿,进而转化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红山文化应积极打造自己统一的“文化IP”。刘国祥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提升管理运营水平、持续开展考古科研、扩大品牌效应都需要培养吸纳更多专业人才。

记者采访的三星堆、金沙等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负责人都表示,博物馆是让更多人领悟红山文化博大精深的最佳场所,是弘扬和保护红山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建议辽宁省和内蒙古两省份的文物主管部门进一步通力配合,牵头相关红山文化的多家博物馆深度联手与国内更多的博物馆协作,共同策划打造各种主题的巡展,有力发挥博物馆宣传红山文化的社会功能,拓宽各种传播渠道;通过更多的云平台展示红山文化珍贵藏品,为红山文化爱好者打造网上家园;同时打造精品文创产品,让红山文化在生活中不仅看得见,更能摸得着。

虽然红山文化所处区域基本都远离现在的人口稠密区,特别是核心区域位于内蒙古、辽宁交界,远离中心城市,相对于良渚、金沙等处于杭州、成都等中心城市郊区的考古遗址并不占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红山文化的主要遗址与博物馆所在地与首都北京已经有通达的高铁,从北京每天有10班高铁直达牛河梁站,路程只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赤峰每天也有10班高铁,需两个半小时左右,“完全可以考虑以北京为中心策划和推出一系列的红山文化宣传推广与文旅活动”。

红山文化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2020年10月,“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引发了观展热潮。2021年,“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两大文化穿越时空和地域相遇,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

专家普遍建议,在此前的工作基础上,可以打开思路探索更多的形式去传播红山文化,比如在更高层次上设立红山文化研究院与大讲堂,广泛开发各种形式的研学文旅项目;多与各地高校合作举办各种交流活动,积极邀请高校师生探访红山文化,提高红山文化在高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借助国家级平台的支持多参与国际传播活动,提升世界知名度,比如在日本和韩国乃至欧美等国家策划举办红山文化传播活动,在国际上形成“红山热”。

申遗续写红山文明

2012年9月,红山文化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址点有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和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2014年,朝阳市与赤峰市签署《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对红山文化联合申遗。

王轩龙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借此次更新的契机,牛河梁遗址按照国家重新调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要求,目前正积极编制各项申报材料,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申报工作。

申遗成功无疑意味着更好的弘扬和更多的引流。王轩龙说,辽宁省为此高位推动,把申遗列入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朝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朝阳市还将牛河梁大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纳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为进一步进行研究价值阐释,紧随2020年国家文物局颁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领衔,联合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成立合作团队,申报红山文化考古中国项目。2021年,“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获批。

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方式和格局已被学界普遍认可。郭明介绍,此次考古中国项目会更注重“文明”视角,重点研究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格局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红山先民是否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红山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文明相比有哪些异同等,有望破解红山文化的诸多未知问题。

王轩龙表示,新的学术成果将进一步支撑申遗工作。

(来源:《中国报道》2023年7月刊)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