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海报。
图②: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海报。
图③:纪录片《丝路美食之探寻米踪》海报。
图片均由张同道提供
6月下旬,第三十四届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举办,一批中国纪录片引起国际同行关注。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搭建桥梁。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创作观念上不断更新,题材类型日趋丰富,美学风格多种多样,中外合作模式也日益多元,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提升叙事能力,展示大美中国
从国际传播效果来讲,自然纪录片是最受欢迎的纪录片类型之一。相较于其他主题的纪录片,自然纪录片更易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传播范围更广。同时,这一类型作品耗时长、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以《蓝色星球》《冰冻星球》等为代表的英国自然纪录片和以《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等为代表的法国纪录电影曾创造多项收视纪录。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人不懈努力、精耕细作,也创作出一系列令国际同行瞩目的自然主题纪录片佳作,如《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雪豹和她的朋友们》《鹭世界》《巢里巢外》等,在国内外产生很好的反响。其中,《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叙事方式、美学呈现与技术品质上达到了国际优秀水准,堪称当代中国自然纪录片代表性杰作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自然纪录片不仅向世界讲述了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故事,更体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传播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美国影评人约翰·爱德华·贝当古在观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后感慨道:“中国为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付出了巨大努力。”荣获2021年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的纪录片《一路象北》中,10余头憨态可掬的大象让国内外观众为之着迷,对它们一路进行默默保护的工作人员和老百姓更是打动了很多人。这正是自然纪录片的价值所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人类应携手应对挑战,积极分享经验,让环保深入人心。
人文纪录片在中国纪录片中具有传统优势。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为文明对话提供了核心资源,中外联合拍摄制作等模式则为影片注入多维视角,提升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比如,《孔子》呈现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及其现代传承,并推出中英合拍的国际版,面向海外传播;中英合拍的《伟大诗人杜甫》以国际视野解读杜甫,并在当代中国寻找杜甫的精神遗迹;中英合拍的《中国的宝藏》在博物馆中寻找中国文化基因,通过20多件稀世珍宝呈现中国文物的传奇故事;百集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采用“双城记”手法,邀请中意两国知名专家,聚焦两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展现丝绸之路的过去与今天。这些作品生动阐释中华文明符号的深刻内涵,在国际文化坐标系中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深入挖掘故事,呈现当代风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代中国的时代强音。纪录片《智慧中国》聚焦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及其应用前景;《超级工程》讲述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等5个超级工程背后的故事;中国和新加坡合拍的《火车上的中国》展现高铁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变化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中法合拍的《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向国际社会呈现中国探月工程的故事;中美合拍的《运行中国》通过解析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新变化与新气象,展现奋进崛起的大国形象。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外纪录片人深入山村郊野,爬上高山绝壁,真切记录发生在中国大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导演焦波深入贵州遵义山区大漆村,记录下村民历经坎坷、走出大山的不凡历程(《出山记》);日本导演竹内亮爬着钢管云梯走进悬崖村,反映移民搬迁给当地人带来的新生活(《走近大凉山》);英国导演柯文思一路从云南来到上海,讲述了村支书、搬迁户、卡车司机、杂技演员等人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感人故事(《柴米油盐之上》)。谈到中美合拍的《中国脱贫攻坚》,美国导演彼得·盖泽尔说:“跨文化合作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深入了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中国是如何成功开展的。我们采用纪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通过剪辑,让故事讲述从平面变为立体,力争还原每一个真实的脱贫故事。”
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彼此相通,普通人追梦圆梦、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也打动着异国他乡的观众。一些纪录片聚焦当代中国人的饮食起居与喜怒哀乐,例如《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里的外卖小哥、民警、医生,《当你老了》中的退休老人,《成长进行时》里的少男少女等,他们的故事在牵动观众心灵的同时,也令当代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爆红之后,美食纪录片蔚然成风,姿态万千。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系列走进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路美食之探寻米踪》沿着大米的踪迹寻访东南亚和中东;《水果传》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地;《奥利弗游中国》借助瑞士主持人奥利弗的旅行足迹,讲述中国发展的新鲜故事……在当代中国的土地上,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等待人们去发掘、去捕捉、去讲述。
搭建友好桥梁,深化国际交流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频频亮相国际舞台,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阿根廷国家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魅力阿根廷》《魅力中国》在两国同步播出。如今,“魅力”系列已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纪录片的品牌之作。201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期间,首部金砖国家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孩童和荣耀》发布。该片由金砖五国的知名导演历时两年联袂打造,每国一集,拍摄风格和手法虽有不同,但各国少年对梦想的追逐是相通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荷兰洞察电视公司联合摄制了《飞越冰雪线》,讲述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墨西哥花样滑冰运动员多诺万·卡里略等7位运动员的故事,诠释凝聚四海宾朋的奥运精神。
共建“一带一路”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纪录片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为推动和平发展的“影像大使”。例如,见证一条铁路连接起中国和老挝的《友谊之路》,见证中国北部湾与柬埔寨、泰国和越南交流合作的《一湾一世界》,见证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胞波情深的《新南方丝绸之路(中缅篇)》等。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道路日益宽阔,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传播态势。《神奇的中国》《华彩中国》《丝路时间》等通过固定栏目定期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的最新发展,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现实、自然地理、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传播平台覆盖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当前,国际传播生态也在不断变化。中国纪录片既要提升工业化、类型化水准,孵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又须建构立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好国际传播平台。
相信只要中国纪录片人脚踩坚实的土地,真诚对话,匠心制作,用心用情用力记录那些震撼我们、感动我们的故事,必将呈现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那些浸润于中国故事里的情感与思考,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折射着共通的人性,也必将滋养更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导演)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