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能量

发布时间:2023-07-07 10:56:22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李广春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文化评析】 

作者:李广春(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其营业收入在整体中的占比首次超过30%;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增长6.4%。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力量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不仅能引领风尚,化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而且能推动发展,造福于民。通过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正在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阔步迈进,成为扩投资、调结构、促消费、稳增长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交出了不俗的答卷,展示了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现实可能和美好前景。

将文化发展聚焦于服务人民,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己任,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在悄然“变脸”,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让文物“开口说话”,打造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应用场景。这些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拓展,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坚持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折扇、香囊、镇纸、挂件、文化衫等文创产品让年轻人爱不释手,掀起国风新时尚,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绎成就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非遗与景区深度融合为非遗活态传承找到了出路,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单调的观光游因非遗的融入而带来更高品质的文化体验。由此带动民宿持续红火,美食大受追捧,地方特色产品走出深巷,文娱消费花样翻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戏剧、曲艺等地方传统艺术主动“触电”上网,适应“云赏”文化消费新模式。将剧场搬上屏幕,精彩情节、经典唱腔、精美桥段有机衔接,演员边唱边讲,互动此起彼伏,弹幕热火朝天。谁说年轻人不爱戏曲?有统计表明,在传统戏剧、曲艺短视频方面,中青年观众是绝对的主体。网上的引流让线下实体小剧场持续火热,尝到欣赏戏剧甜头的网友选择更多走进剧场。文化消费成为夜经济中最亮眼的风景之一。

文化的力量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生机。微更新让文化肌理在街巷延伸,重人文使历史遗存在保护中完善,顺民意让民生改善在功能配套上舍得投入。传统节日成为原住民与游客互动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名人故居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打文化牌、走创新路、激活旅游新业态,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好形式。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推动文化机构跨越“数字鸿沟”,搭建文化数据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文化内容生产别开生面,供给侧改革效应初显。陈列于大地上的、藏在博物馆里的、尘封在古籍中的人物历史,借助数字化复活,让人们穿越历史、触摸文化、与先贤对话,让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传承。传统文化热在智能化的今天绝非偶然,显现出文化自身创新求变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能不断夯实文化自信,激活更多文化资源,汇聚推动高质量发展乃至民族复兴的力量。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实,正是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的生动实践。如何乘势而上,坚定文化自信,让更多的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需要我们上下同心、大胆实践、共同探索,以文化为支点,造福民生福祉。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产业在新的发展能量集聚下将释放更多精彩。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7日 02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