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这里,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无不展示着引黄古灌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宁夏史地专家、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说,我国汉、唐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宁夏平原灌区和河套灌区一起,挺起了当时北方版图的“脊梁”。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刻画在贺兰山岩石上的4.5万幅岩画,记录了自远古以来人们在沿黄河地区放牧、狩猎、祭祀、争战的场景,以及历史上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负责人张玉说,我区已登记的3818处不可移动文物,516处文物保护单位,75座博物馆,以及长城、西夏陵、水洞沟等遗址,串起了黄河宁夏段各个历史时期开发建设的历史轨迹。
文化遗产彰显时代价值。宁夏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单位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区各级文旅部门不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根脉,让黄河文化映耀塞上。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化传下去。宁夏先后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线”范围,将172处国保、区保单位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张图”管理。开展了长征遗迹、革命文物、石窟寺、岩画以及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和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专题研究,编制实施了《宁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宁夏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
张玉介绍,宁夏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相结合,有序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8亿多元,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0余项,完成近2000件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工作,组织实施了12个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文物保护现状及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效显著,西夏陵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列,32个建设项目纳入“十四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库,目前已实施了19个项目,项目的实施为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从全国43项考古发掘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6项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又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苏峪口瓷窑遗址考古挖掘项目领队柴平平告诉记者,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复杂的窑业面貌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作为西夏瓷窑场,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湖田窑、越窑等先进窑业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反映出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近年来,我区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考古项目,水洞沟遗址和西夏陵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鸽子山遗址和姚河塬遗址分别入选2016和2017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和“新时代百大考古新发现”。开展红河流域、南华山、罗山和贺兰山东麓历史文化遗迹调查,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3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100余项,出版考古调查研究报告20余部,让文化遗产保护融入黄河风景线。(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