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国际古迹遗址日”。4月1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在圆明园共同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主场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变革中的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通过专家演讲、圆桌座谈、公众交流、展览展示等环节,对时代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行探讨和思考。
变革中的文化遗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个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成为常态的世界,从地缘政治冲突到气候环境变化,从社会思想变迁到科学技术革命,都会给文化遗产带来风险与挑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表示,“变革中的文化遗产”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文化遗产在变革中所处的位置、遇到的困境和解决途径;二是文化遗产在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
宋新潮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遗产价值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在不断变革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代军事运输补给的渠道,到承担国家税赋功能的漕运体系,再到维系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命脉,大运河是政治和历史变迁的晴雨表。从隋唐运河到京杭运河,其空间格局变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铸就历程。
国际秩序的变革和冲突的加剧导致文化遗产在战争或恐怖主义事件中遭到破坏。比如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炸毁巴米扬两尊大佛,2015年8月叙利亚极端组织炸毁巴尔米拉历史名城的凯旋门、神庙等古罗马遗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冲击也很大。2016年,台风“莫兰蒂”所带来的极端降雨天气所引发的洪涝灾害,致使泰顺廊桥—薛宅桥遭到破坏。2019年7月,莫高窟遭受极端降水天气侵袭,不但造成洞窟崖体碎石掉落,而且暴雨造成的山洪冲毁进窟唯一道路,遗产地被迫采取应急预案,暂停开放。“这些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和天气在短期内对文化遗产的本体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温度、海平面等的变化,则会改变遗产地所依赖的环境,进而改变从保护到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模式,也直接威胁其遗产价值。”宋新潮说。
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影响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很多古城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艰难抉择,在此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遗存或被拆除,或被改造,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难以留存。威尼斯、布达佩斯等城市都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要求正视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的威胁,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甚至被移出《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保护和发展的困局,让我们对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的脆弱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宋新潮表示。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让文物“活”在当下
“在理解变革给文化遗产带来冲击的同时,我们也要切换视角,看到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变化的结果。”宋新潮说。比如杭州西湖是利用古潟湖不断营造而成的景观,是利用自然改善人居环境的典范。西湖的自然进化、功能演进及强烈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宋新潮认为,主动拥抱变革、大胆创新,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获得经验与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挑战。这首先需要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文物“活”在当下,积极融入时代、拥抱变化,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遗产是人民创造的,因此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深化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度,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介绍,在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过程中,北京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层面的恳谈会,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化利益与需求基础上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很多企业和社会机构认同中轴线的价值,通过定向捐资等方式扩大中轴线可持续建设的资金池。普通民众也认识到自己是中轴线建设的一分子,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到遗产保护和自己的生活、居住的城市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让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最持久的助力。”褚建好说。
应对变局,还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监测体系的建设。要重视监测在整个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健全遗产常态监测机制,完善遗产监测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地质、生态灾害的预警防范,增强文化遗产应对风险变化的能力。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很多文化遗产地均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监测体系,比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其监测中心的250个监测点,像嵌入各个洞窟的神经元细胞,时刻感知、传输着所有窟内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除了数字化监测,数字化采集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
有效利用文化遗产,增进国际交流合作
宋新潮认为,有效利用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发挥遗产的社会功能,是新时代文化遗产适应变革、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开展“乡村遗产酒店示范项目”推介活动,探索古村落古民居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比如浙江衢州对坞古村的村上酒舍,由一栋200多年的清代徽派老房子改造而成,以古法酿酒为民宿主题。改造最大程度保存了原建筑结构、特征和风貌,并提升了房屋的牢固性、保温性、防水性等,使其更符合现代城市居住要求。二楼原是堆放杂物和粮食的空间,全部改造成了客房。村上酒舍以一个民宿救活一个古村,改变了整村被拆迁的命运,保留了全村的文脉和村民共同的乡土记忆,成为乡村遗产保护性开发的示范样板。
应对时代变革,还需要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参与各项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事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各类会议、开展国际能力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今年将举行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系列活动等,展示我国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领域的积极成果。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我们在变革时代从容不迫的信心。”解冰说,希望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让中华文明赓续不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