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因山水得名。《新安志》有载:“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歙县即取“山水聚合”之意。县内的徽州古城坐落在问政山下、练江江畔,山水相依,钟灵毓秀。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梦里徽州,澄澈江水映着乡野人家,绘就了皖南独特的丹青水墨。“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穿越古城,琅琅书声伴着星星灯火,既有山水之秀,兼具书香之气。
山水间,水墨色,塑造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情,成为汤显祖笔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一部分……
石上生花
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风,吹起来了。
石屑飘散,扬起墨香,一朵梅花被“吹”上砚台——周旗中左掌抵住砚石,右手攥住刻刀,在天然形成的金晕纹理附近勾勒几笔,远山又与流云相映。
自小与画结缘,长大以砚为业,49岁的周旗中在安徽歙砚厂已工作近30年。挑选砚石、循图雕刻、打磨砚面……制成一方歙砚必经的五大工序早已烂熟于心,“师傅常念叨,制砚一事,挑拣石材十分紧要。”他口中的师傅,是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也是厂里制砚人共同的老师。
中国文人对砚的爱,是印在骨子里的。文人雅士的清单里,总少不了一方砚台,故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之言。
作为古徽州府统辖的一府六县其一,歙县是中国歙砚之乡,歙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的歙砚,正因产于古歙州而得名,佐以徽州砚雕工艺,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苏轼赞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米芾评曰“呵气生云,贮水不涸”,一方砚台,千年古韵,怎样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延续至今?
对周旗中来说,制砚有时七八天即可,有时却得琢磨好一阵子。为了雕刻好动物,他从河中捞起螃蟹比照;砚石方正,一角却有破损,思来想去,他将其做成了线装古书的模样,与房中笔墨相映成趣;山势走向、树木阴阳、花草层次……歙砚雕刻源自生活,要将写实与写意巧妙结合。
入厂时年龄最小的周旗中,如今也成了老师傅。95后姑娘王姝恬是厂中最年轻的制砚人,接触砚雕也有八九个年头了,“歙砚制作,持刀要稳,下刀得准,光基本功我就练了大半年。握锤持刀,敲、靠、扎等手法,一天要重复上万遍。”
凡是技艺,大多讲究师徒传承,但在歙县,却有一所学校开班授课,王姝恬就毕业于此。安徽省行知学校以非遗特色办学为重点,设有歙砚制作、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等12个非遗教育专业方向。近年来,学校立足当地非遗文化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出了上千名学子。
当非遗“老手艺”遇上年轻“新匠人”,不断碰撞出新火花,让非遗文化传承不息、焕发活力。
歙县徽州古城南门恰临练江。出得南门,便是渔梁。在渔梁街,记者循声探访,在一间堆满石料的小院,见到了正在工作的方永兴和他的父亲方学斌。年轻人靠近窗边,对着光,顺着线条自下而上精雕细琢;老师傅坐在院中,打盆水,用砂纸细细打磨。
作为歙砚工坊负责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致力于歙砚雕刻设计。不同于父亲的繁复雕琢,方永兴希望把歙砚和文创相结合,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为歙砚注入新活力。
“简洁明快的风格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化繁为简也会多一分质朴。”为了开发特色文创,方永兴把几何元素加入造型设计,讲究弧度,注重比例的美感。比如,有的歙砚介乎方圆之间,一掌可握,线条流畅,有的砚池用上几何法则,棱角分明,造型独特。“要手制近百方歙砚才能找到合适的弧度。”方永兴耗时两年设计的近十款砚台,如今已经是店里的明星产品,去年卖出2000方左右。
徽风皖韵
不断融入现代生活
行走徽州古城,随意走进一家民宿,常能见到歙砚点缀其间。砚石做成茶盘,上置茶壶、茶杯和茶碗;砚盘角落,或是刻上一幅山水画,或是雕琢一张花鸟小品。
徽州茶香四溢,歙县也不例外。大抵热衷文墨的人,多是喜爱那份雅致,与茶如出一辙。于是,越来越多本地人尝试着将砚和茶结合起来。
58岁的祁勇坚前两年在古城开了家民宿,一有空闲,就沏上一壶茶,边细品边和客人聊天,谈论的话题,总与砚墨相关。“过去置于文人雅士书斋案头的歙砚,如今搬上了茶桌,还开发了茶托、杯垫等衍生品。”在祁勇坚看来,书卷气息混着茶香,别有一番雅趣,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赏完砚,品完茶,穿过街巷,到了广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摊点灯光渐次点亮,非遗夜市准点开张。
各式徽墨、歙砚依次摆开,游客围拢上来。周美洪摊开宣纸,笔尖在纸上飞舞,袭来阵阵墨香。作为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徽歙砚厂厂长,自2020年6月非遗夜市开市以来,周美洪几乎每周六都会到场展示徽墨。
高高抬起的板凳龙、夜间穿梭的嬉鱼灯、“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40多个非遗项目、近千种非遗产品在徽州古城汇聚,晚风里,徽风皖韵扑面而来。“非遗传承人在夜市摆摊,展示具有徽州特色的作品,能够让市民与游客了解歙县,也有利于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周美洪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徽墨,两年前,周美洪的儿子周健开始利用手机直播。“不少受众是年轻人,他们不仅对制作工艺感兴趣,还会针对墨锭使用提一些建议,这也为我们创新提供了更多思路。”周健拎起一根墨锭举例,古人磨墨,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耐心十足,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却有“下墨慢”的不足。于是,他调配方、改配比,迎合受众使用习惯,推出了下墨迅速的新款徽墨。
随着非遗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研学游也成了歙县的文旅新时尚。亲手做一盏汪满田鱼灯,亲口尝一下“徽州四小挑”,从生态主题的新安江研学游到建筑主题的古村落研学游,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非遗在市场中活化利用。
在安徽歙砚厂里,记者偶遇了黄山途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研学板块负责人杨朝,他正领着外省来的研学机构工作人员提前踩线。歙砚厂这条线路,杨朝走了不下千遍。
参观古法工艺、体验现场雕刻、了解歙砚起源……“亲手雕刻的砚台可以带走,还能激发孩子们对文房四宝的兴趣,进而培养书香气韵。”杨朝介绍,非遗研学是歙县特色,歙砚厂与徽墨厂则是重要地点,旅行社60%的研学线路都会涉及。“高峰时期,一年有15万人来这研学,参观体验。”一旁,周美洪忍不住插话。
眼下,在歙县,仍有2000多人从事歙砚这门古老的制作技艺。2022年,全县歙砚产品生产总量约73万方,销售额约1.25亿元。随着非遗活化、文旅融合,浸润了徽州水土的一缕墨香,正渐渐走出徽州古城,走进日常生活,走上更大舞台。
粉墙黛瓦
古民居里寻味徽州
随意走进一户人家:院中,天井一方,竹榻几张,日间赏花,夏夜纳凉;屋内,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条案之上,东瓶西镜。
徽州民居鳞次栉比,一幢紧挨着一幢。檐角高高翘起,白墙印着斑驳的痕迹,廊下间或挂上红灯笼,与如黛远山交相辉映。行走古村落,探访古民居,门、窗、斗拱雕梁画栋,蕴藏了皖南地区独特的人文精神。附于建筑之上的木雕、砖雕等构件,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渗透了徽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忽然一抹橙红入了眼,凌霄花攀援在青砖间。“‘门罩迷藻棁,照壁变雕墙。’徽州古民居,素以‘雕花’见长。”指着门楼,徽州砖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乐成放缓脚步。青灰色的屋脊,水磨青砖的门楼,青石制成的屋脚……见方仅尺、厚不及寸的砖面上,亭台楼阁琳琅满目。
初中毕业那年,方乐成与徽州砖雕结了缘。不同于北方砖雕的粗犷浑厚,徽州砖雕更显玲珑繁复。在方乐成的工作室里,从描绘古代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生活方式的“文房八雅”,到勾勒远赴深山求学问路场景的“求学图”,通过徽州砖雕,“耕读传家”的古训展现得淋漓尽致,民间情趣与文人意趣巧妙结合。
眼下,66岁的方乐成进学校、走社区、带学徒,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砖雕技艺传承上。在安徽省行知学校任教多年,眼瞅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对砖雕技艺感兴趣,方乐成笑眯了眼。
徽文化同样蕴藏在千滋百味的徽菜里。临街一角,程秀英家的“老虎灶”悄然开张。炉火通红,砚石滚烫黑亮,紧紧压在粿上。边炕边按,滋啦作响,热油直冒,两面金黄。
歙县“老虎灶”,过去是间开水房,如今成了早点铺。汤圆、浇头面、包袱饺在水中翻滚,笋干、萝卜馅的石头粿在锅里烙制。热气腾腾,人来人往。石头粿的由来,相传与徽商有关。旧时徽州百姓外出经商,长途跋涉,得带干粮。“油面团里加入黄豆粉,文火烫熟,不易坏还方便带。”程阿婆边揉饼边念叨。
惦记着熟悉的味道,远在青岛上大学的梅坚,假期回乡总直奔程阿婆的店。小小一碗包袱饺,对角一折,形似包袱,如同游子离家背上行囊,寓意在外实现抱负;满满一碟石头粿,豆粉清香,筋道绵软,是早年歙县渔梁码头纤夫的干粮。而对梅坚来说,儿时的味道入了喉,千里的思念瞬间便被填满。
曹向忠当了20多年厨师,为了传承徽菜技艺,闲暇时就挑上由酒酿、毛豆腐、苞芦粿和长陔三宝组成的“徽州四小挑”走街串巷。每回出摊都是一次推介徽州文化的机会。“就拿毛豆腐来说,过去是长条状,如今做成方形,寓意做人要堂堂正正。”曹向忠娓娓道来。
梦里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徜徉渔梁老街,在一家家老字号中感受岁月更迭;漫步徽州古城,在夜市烟火中触摸非遗的创新传承;参观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细寻徽文化的历史脉络……一条条旅游线路将一项项非遗技艺与粉墙黛瓦、青山绿水串在一起,随之展现的,是徽州独特的文化内里。
对周健来说,徽墨这门生于民间的手艺,希望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歙县文旅体局副局长余学武看来,古城是一种“活态”的保护,市民居于城中,古城更具人间烟火;而在歙县民宿掌柜汪新的眼里,古城的味道好比“徽州四小挑”,乍看并不起眼,却用时间酿造,细品悠长味足。
《人民日报》(2023年04月11日 第13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