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天津博物馆携手河南博物院 近200件珍贵文物亮相津城

发布时间:2023-03-22 11:32:38 | 来源:天津日报 | 作者:刘茵 | 责任编辑:苏向东

贾湖骨笛

西周克镈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距今8000多年的骨笛、西周克镈、载歌载舞的女俑……昨日,“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亮相天津博物馆。一件件精品文物向观众讲述了我国古老而灿烂的音乐文化,为观众带来跨越千年的感动和共鸣。

再现中国古代音乐辉煌图景

展览以时间为序,包括“远古回响──史前时期”“金声玉振──夏、商、周时期”“百川汇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乐歌──隋唐时期”“雅韵新声──宋元明清时期”五个单元。

展览策展人、天博器物研究部的乔岳介绍,此次展览荟萃了天津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所藏珍贵古代音乐文物及相关展品近200件,其中一、二级文物占比七成以上,众多精品文物描绘出了中国古代音乐几千年来起承转合的辉煌图景。

两馆重量级文物齐聚

进入展厅,记者被眼前的一件文物深深吸引,它是河南博物院藏国宝级文物──贾湖骨笛。它以鹤类动物的尺骨钻孔而成,距今8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乔岳说:“此笛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精美的文物令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我今天是特意来看贾湖骨笛的,以前在电视上见过,今天看见实物,觉得很震撼,古代匠人的手艺竟如此精湛。”观众高凤岭说。

天博馆藏西周克镈,为青铜所制打击乐器。镈高63厘米,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鼓部有铭文79字。此镈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法门寺任家村的窖藏之中。“克”原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根据铭文可知,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圆满完成任务,所以得到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并祈求幸福。乔岳说:“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镈,器型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对于研究西周音乐、礼仪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史料。”

天博馆藏明代的《番王按乐图》是此展的唯一一件书画作品。乔岳告诉记者:“此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史具有重要价值。画作绘一帐内,番王扶一仕女而立,其身旁、身后有4人手持器皿侍候。除番王着汉式礼服外,其他人皆是胡人装束。帐外有着胡装的6人为番王表演胡人乐舞。其中一人吹笛,一人持钹,一人操琴,一人吹角,一人舞蹈,一人击掌,表情生动、姿态各异。操琴之人所用之琴为弓弦乐器,形似火不思。此乐器不见于文献记载,颇为罕见。”

“游园式”观展让文物焕发生机

为还原传承千年的音声世界,让更多观众在移步换景中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天博联合天津美术学院精心设计,打造了一座由中国古代乐器构成的“元宇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虚拟交互情境,实现“游园式”观展。

本次展览数字化体验主题围绕“知音”二字展开,源于“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线上小程序“子期在此”以钟子期“穿越”至天博寻回“乐七宝”,最终与伯牙重聚的互动游戏,将乐器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记者发现,在展览现场有一面体感交互“知音墙”,写意再现了天博馆藏的《番王按乐图》,近观可见轻轻摇曳的画中人物,衣履垂动,表情细腻,栩栩如生。“知音墙”通过高清投影和多点触控,呈现出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乐器图像。观者触摸墙面的乐器图像时,墙面便会显示系列交互式元素,如音符、和弦、乐器原声等。乔岳说:“通过丰富的视觉审美和多元的感官体验,以互动形式来增进观众对古代乐器的了解,让千年文物焕发生机。另外,展厅内还特别设置古笛发掘、编钟演奏、抚琴拍照等场景,将古代乐器与复原影像结合,为观众呈现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