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绿植景观为一体。通过远古与现代共生之生活场景,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
于2017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建设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3月对外开放试运行,2022年12月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涵盖屈家岭遗址全部保护范围和部分建设控制地带,博物馆区、遗址核心区、稻作展示区已向社会开放。遗址公园还是湖北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关键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遗址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的模式,取得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大米,自古就是南方人的日需食料。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长江流域及南方世世代代饭稻羹鱼,对于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建立的历史,司马迁没有也不可能去追溯。水稻驯化与栽培的历史,是在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屈家岭遗址发现于1954年冬,在石龙水库干渠施工中挖出大量红烧土、陶器和石器,在工地配合建设的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发现并确认了屈家岭遗址。1955年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张云鹏主持了遗址的首次发掘,这是湖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参与发掘的还有王劲等人,他们是湖北考古的开拓者。在屈家岭有湖北考古布下的第一个探方,挖下的第一铲,后来出版了湖北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报告命名了长江中游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
在遗址博物馆,展示着张云鹏主持的第二次考古发掘成果,包括红烧土层、灰坑、墓葬等主要遗迹,出土遗物以彩陶纺轮、薄胎彩陶杯、彩陶壶和鼎、甑、盘最具特色。特别重要的收获是出土了大量史前稻作遗存,开启了在南方探索稻作农业发展史的序幕。
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米,经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鉴定属于粳稻。这是在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对于稻作农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最新研究认为,屈家岭遗址史前稻作遗存“与现在江汉平原普遍种植的稻种相同”,说明5000多年前的屈家岭粳稻是一种驯化十分成熟的稻谷品种。
屈家岭遗址这些年陆续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遗址经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前后接续阶段,揭示出遗址聚落规模巨大和等级较高的特点。出土遗物丰富,精致的蛋壳陶证实制陶业已达到很高水平。
经过延续近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考古学家已经探明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非常强势且分布范围很广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湖北、河南、湖南3省都发现了这个文化的踪迹。屈家岭文化不断向江汉平原周邻地区扩展,影响西达陕西东南部,南达湘北,东达鄂东平原。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保护设施建设、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绿植景观为一体。通过远古与现代共生之生活场景,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在山水田畴之间,看着绿油油的秧苗长成黄澄澄的稻子,漫步在考古学家寻找到的第一个大米的故乡,游客会感觉穿越到了5000多年前。
遗址公园内还保留和修缮了考古队当初入住的民居,陈列着发掘者使用过的物品。在屈家岭遗址一角,青山翠柏之间,建成了考古学家纪念园。考古学家们将5000多年的历史揭示给我们,我们会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为考古事业做出的贡献。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18日第07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