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奋斗目标,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新时代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建言献策。
达扎活佛:各族群众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阿坝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
达扎活佛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这里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幅员8.3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和卧龙特别行政区,户籍总人口89.7万,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素有蜀西关键、川青咽喉、治藏依托之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达扎活佛介绍阿坝的发展史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特别是在长征途中,红军在阿坝爬雪山过草地,辗转停留16个月,各族群众勒紧腰带支援红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毛泽东同志赞誉其为“牦牛革命”;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生死与共、鼎力支援,用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谱写了一曲曲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感人乐章;在脱贫攻坚中,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广泛开展,汇聚了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成为了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阿坝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公共服务同质、与法治保障同权、与精神家园同建、与社会和谐同创,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16个,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田野实习基地和实践活动试点111个。2019年,阿坝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达扎活佛说,随着创建工作的纵深推进,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更加坚固、成果更加殷实、作用更加凸显,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越揉越融合在一起。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升级版”,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达扎活佛建议:一是将阿坝州列为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州。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原则,在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实践路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探索总结经验,将阿坝州打造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
边巴拉姆委员:
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
以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边巴拉姆
“民族团结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法治化程度、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社会法治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边巴拉姆说。
边巴拉姆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据她介绍2001年至今,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我国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法律规范,共通过17部自治条例、6部地方性法规及3部地方政府规章,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法制体系,很好地贯彻了党中央的政策导向和相关要求,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时,边巴拉姆也指出,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还有很大完善空间:一是立法层级不高,存在数量少、法律效力低等不可忽视的问题;二是我国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启动较晚,个别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尚有残存,强化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法律的权威,从而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现行民族团结进步立法的可操性不强,其作用发挥不明显,在立法实践中会发现法律条文照搬政策文件,对实操性落实和细化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法律规则可执行性不强的问题;四是对立法效能的有效评估需要改进。法律中存在的宽泛性规定或缺漏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问题,未做进一步的修正和改进;五是普法教育的成效差,忽略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全民法治意识有待提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待加强,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要的社会法治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此,边巴拉姆委员建议:
完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立法体系,提升专门立法层次。理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深刻理解“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顺应时代需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指导思想,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相关制度,构建特色的法律体系。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出台一部民族团结进步法,来细化《宪法》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措施,为地方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提供上位法的顶层规范和指导。
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建立实施监测机制。一是在民族团结立法中增加各民族权利特有权利的保护条款,即保障各族人民群众所依法享有的合理差别政治文化权利,以及经济发展权等;二是进一步明确义务性行为与禁止性行为。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律义务规范;对于有碍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应明确禁止;三是规定法律责任,应当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四是构建切实有效的立法效能评估等监测制度。
提升普法教育成效,营造社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宣传教育,不仅要通过广告标语、开展教育讲座、知识竞赛等较为传统的方式,更要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的教育宣传大格局相结合,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旧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丰富法治宣传内容,使各族群众及社会各部门遵纪守法,自觉履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义务,同时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加强各民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营造全社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环境。
王茂虎委员:
铸牢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别委员、中国外文局阿拉伯语首席翻译王茂虎
对外友好界别委员王茂虎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革,党的民族工作迈入新阶段,实现新发展、新突破,但也面临新形势、新问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促进这些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面对外国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问题遏制中国之心不死,极个别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劣势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等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亟待突破的挑战,王茂虎委员建议:
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王茂虎委员指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应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切实提升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统战部、教育部、中宣部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将其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宣传教育日”,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社会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公务员教育培训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体系,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普及化。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部门应以落实中央民族工作政策为目标,以服务当地人民需求导向,积极开展主体多元、主题丰富、形式广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走深走实。王茂虎委员认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站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应加快推动我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并举,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十三五”期间的建设成果基础上,加快补齐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推进水利现代化改造,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冷链物流建设,提升4G网络覆盖范围与5G网络建设,全面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组建“本地政府+东部力量+各族人民群众”的专业化、常态化产业发展模式,共同盘活盘优边疆民族地区区位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强化产业链分工配套与区域协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丰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路径,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新实践。“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针对外来文化冲击、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技艺消亡、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王茂虎委员认为应探索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的新方式,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推动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大力推进数字化保护与研究;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应加快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培养专项;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纳入民族职业教育体系。
王茂虎委员特别提出,尤其要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走出去”。“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宣传部门应充分发挥本地作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区位优势,鼓励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人走出国门,向沿线国家和地区讲述我国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故事;立足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语言相似等独特优势,同周边国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互动与沟通中释放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资源的活力与潜能。”王茂虎委员说。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