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阴山岩画: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见证民族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9 11:05:30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丁宁 | 责任编辑:苏向东

阴山岩画保护区航拍图

太阳神岩画

群虎岩画

蒙古包岩画

符号图案岩画。

阴山岩画保护区

考古人员发现藏文岩画

狩猎岩画

文字岩画

它们是刻在巨石上的图腾,它们是勾勒先民生活的随笔,它们是时间磨刻出的天象般的画语,它们是岁月积淀成的奇妙史诗。走近河套远古文明的千里画廊,感受无字天书——阴山岩画的无穷魅力。

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套文化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河套文化远古史最好的佐证,也是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史的千里画廊。阴山岩画以其镌刻悠久神秘、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精湛而闻名世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令人惊叹震撼的阴山岩画

被称为“中国岩画之父”的著名考古学家和岩画学家盖山林曾这样评价阴山岩画:“当我们伫立于宏大的岩画石壁前,遥望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图像时,就如同站在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面前一样。它那博大宏伟的气势,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的心弦震颤不已。它那含蓄律动的线条、古朴稚拙的形象、简括凝练的造型,令人惊叹震撼。”美国岩画协会特使、国际著名岩画专家简女士这样称赞道:“我看过世界上很多岩画,阴山岩画每一幅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有很神奇的魅力。”

在巴彦淖尔市的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个巨大的岩画主题展厅,除了陈列一些从野外移入馆内和从民间征集的岩画外,还通过图片、拓片、复制品、影像等展示了阴山岩画的全貌。徜徉于此,便不难体会国内外专家们为岩画的丰富内容而惊叹——狩猎图、战争图、人面图、舞蹈图、祭祀图,日月星辰、穹庐毡帐、虎豹狼鹿、驼马牛羊;为岩画的艺术魅力而震撼——看,一群猛虎,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像是在嘶吼,它们的身体是由长短和粗细不一的曲线组成,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极尽写实,突出强化了老虎的鲜明特征,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据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朱明哲介绍,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已经发现了阴山岩画分布点156处,较密集区19处,共5万余幅,作画方式涵盖了敲凿、研磨、刻磨、凿刻、线刻等多种技法。阴山岩画分布地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阴山山脉的沟壑石壁之上,分布在东西约220公里,南北约60—12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高度大约为1800—2100米。题材包括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还有日月星辰、符号、标记等。

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20世纪30年代,由国内外学者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阴山发现少量岩画遗存。1976年,盖山林在野外调查时第一次见到阴山岩画,之后便开始对阴山岩画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察和研究。2006年,阴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阴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岩画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和抽象符号表达着人类的思想意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被誉为史前社会人际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岩石上的“史记”。经历千万年风雨变迁,透过阴山岩画,能够窥见先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片段。

“阴山岩画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岩画之一,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情景和审美观。”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盖之庸说,阴山岩画地点集中,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艺术特色较为淳朴,具有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表现上具有原始的艺术再创造的特征。

关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信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可试着从阴山岩画中找出答案:

一万多年前,阴山地区气候宜人,黄河水势浩淼,居住在阴山南麓的河套人生活在水草丰茂、进出方便的狼山东段几公海勒斯太、韩乌拉山峰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县城西北30公里)和狼山西段大坝沟一带。他们用石头工具在岩石上雕凿出一些不规则的、断断续续的轮廓线,然后用湿润的砂子或磨尖的石头磨光,简略地把北山羊、野马、野驴、羚羊、马鹿、驯鹿、野牛等动物刻在石壁上。

公元4000多年前,他们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太阳神和月亮神,并把它们用敲凿的方式准确地刻在石头上。敲凿的点小、均、精、密,点上落点,不显敲痕。到了公元3000多年前,弓的发明和使用使这里的狩猎业得到迅速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驯化了一些动物,他们将把驯养动物的场景也刻在了岩石上。

到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工具的使用使阴山南北的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阴山地区的畜牧业迅速发展,阴山岩画的创作也达到了巅峰。此期间的岩画内容丰富,除了动物、狩猎、祈祷、歌舞、驯养的画面外,还出现了车辆、帐篷、天体、季节等画面。同时,岩画艺术特点具象性也增强了,出现了动物亲昵、群居、搏斗吞食的场面。动物的造型多采用直立、奔跑、偃卧等姿态,或采取奔跑中四蹄并拢之瞬间姿态,与鄂尔多斯青铜艺术有很多共同点。

铁器普及后,出现了用金属工具刻画的线刻岩画。随着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第一种文字——突厥文的出现,代替文字记录生活的岩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此后的岩画日渐衰落。

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

如今,人们开始重新观察和审视阴山岩画,把它喻为“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程的千里画廊”“河套文化的宝藏”。大山深处的岩画渐渐苏醒,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极为珍贵的一笔财富。 

考古学家和岩画学家盖山林在生前接受采访时说:1976年夏秋之交,内蒙古文化工作队(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派他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考察汉武帝时的长城,途经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在青年人结格结拉嘎的指引下,他终于看到了苦寻多年的岩画——一幅阴山山脉中非常古老、极具典型意义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岩画。从此,盖山林走近一个远古的画廊,阴山岩画也不再沉睡。

阴山岩画所处的河套地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高度融合区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成为多民族从发展至繁盛的摇篮,岩画中关于狩猎、耕作、放牧、祭祀等内容,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由于历史文献资料非常匮乏,考古资料也相对不足,阴山岩画成为研究这些民族生活状态的活化石,是体现这些民族生活状态、精神崇拜的活剧。”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盖之庸说,阴山岩画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吸收、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究资料。 

2008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花山岩画等8家单位在银川市共同签订协议书,成立了中国岩画研究保护联盟,并发布了《银川共识》,进一步推进岩画保护与研究。阴山岩画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安全工作有了长足进步,2007年,巴彦淖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历时3年的野外“阴山岩画抢救性普查”工作;2022年3月,《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阴山岩画的相关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目前,阴山岩画重点分布区做了围封及远程监控,岩画数据化的工作也正在强有力地推进。

随着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增强,阴山岩画必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并传承于未来。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提供)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