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与哈耶克:朋友还是敌人?

发布时间:2023-03-04 18:02:48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徐 瑾 | 责任编辑:苏向东

立体封.jpg

《经济学大师的通识课》 徐瑾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大师不是殿堂里的神像,经济学也不是枯燥的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学知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决定着你的判断和选择。了解经济学大师和他们的经典理论是普通人步入经济学殿堂非常好的路径。本书作者从亚当·斯密、凯恩斯、哈耶克等50多位经济学大师入手,选取他们有趣、畅销的经典作品,结合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不仅梳理了大师们的经典理论,同时也运用这些理论对现在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内文选读:

凯恩斯与哈耶克:朋友还是敌人?

在一个学科中,除了奠基人,往往还有那么几场大辩论值得关注,这些辩论推高了学科的水平,本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凯恩斯和哈耶克的辩论。

两位大师经典著作很多,想要阅读两位大师的著作就要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阅读他们的传记或者思想史就是很好的方法。在中国哈耶克有不少粉丝,我自己写过一本《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很多人总在问我,“你到底喜欢凯恩斯还是哈耶克”?其实两个人虽然有过论战,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敌对。本章推荐的这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就从观念的角度梳理了哈耶克和凯恩斯的论战。

思想史的探索向来充满不同的路径,在经济学上没有比凯恩斯和哈耶克更为矛盾且迷人的组合了,甚至时代的轨迹似乎也是围绕他们身前身后延展交错行进的,无论是被人顶礼膜拜还是遗忘尘埃。经济思潮的数次周期变革都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位的思想,二人堪称20世纪经济学家的“爱与恐惧”,对此尼古拉斯·韦普肖特的书《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可谓最佳注脚。

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的大辩论,曾经被赞许为“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影响了数百万人生命和生计的争论”,而二人的分歧日后也被无限放大,也形成了各自的“信徒”和“教派”,以至于关于二人的辩论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经济学历史。

思想者的形貌往往隐匿于思想之中,但思想者也有世俗肉身,这本书让思想者本身也灵动了起来。凯恩斯风度翩翩,看似不修边幅,却自有优雅,出入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年纪轻轻就亲身参与“一战”的巴黎和会,薄薄一卷《和平的经济后果》更是轻易征服了世界。他左右舆论得当,辩论技巧一流,热衷调皮地招惹是非,这也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

至于哈耶克,虽然和凯恩斯一样身材高大(两个人的身高都超过1.8米),甚至比凯恩斯年轻了16岁,但更多地给人以中欧知识分子的形貌印象。其与凯恩斯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一副典型的学究模样,丝框眼镜搭配粗花呢外套,看重礼仪且谨小慎微,更有着像“伦敦雾”一样的英语口音,以至于他在剑桥的第一次演讲让台下观众茫然无措,甚至连问题也问不出。哈耶克受人敬佩,但是往往局限于亲近的人,他并不喜欢抛头露面,意志顽强的他在年轻时曾有心谋划自己如何迈入上流阶层,中年之后他抛弃发妻追求初恋,临近晚年还曾为谋求一份有退休金的工作奔走,他还患有抑郁症。

二人的理念分歧也反衬出彼此的世界观分歧。凯恩斯对世界持有一种乐观的愿景,对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也有更为务实灵活的态度,主张政府计划和管控能撑起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追求并达到繁荣富足;至于哈耶克,则是一个怀疑论者和悲观论者,他将自己的理念视为信仰而不可动摇,他对于世界有清醒又悲观的态度,使得他认为美好意图背后往往是丑恶后果,正如他曾引用凯恩斯的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接着批判“所以,政策应该完全受短期因素指引吗?我担心‘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一语的信徒会遇到洪水滔天那一刻,他们会自食其果的”。

凯恩斯.png

凯恩斯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是媒体人士,曾写过《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这本著作读起来令人感到兴趣盎然,而且引据丰富翔实,作者费心查阅梳理不少档案材料,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有详细出处,可谓学术与八卦的最佳结合。

譬如在德军轰炸伦敦的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和凯恩斯曾经守在剑桥国王学院的教堂屋顶上,轮流提防德军空袭,这一戏剧性细节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来自哈耶克的儿子劳伦斯的讣告,和凯恩斯一样,他也是国王学院的教员。

哈耶克最初向凯恩斯发起火药味十足的尖刻批判,就是他在1931年针对凯恩斯的《货币论》在《经济学刊》发表了一则被不少人认为苛刻的评论。原本以哈耶克在伦敦的初来乍到及名不见经传,已经誉满天下的凯恩斯其实完全不必理会,但是出身剑桥的凯恩斯笃信要从辩论中获胜,他迎头还击,而二人终生彼此无法说服对方,也无法认同彼此。如此架势,被凯恩斯的同事——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将这场论战评价为“以决斗的方式”,断定这场论战的结果为“两败俱伤”。

当凯恩斯出版其倾尽毕生精力所作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依旧不改其高调,甚至将预印版拿给哈耶克要求哈耶克评价,但是本该责无旁贷的哈耶克这一次却沉默了。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学界内外轰动,不仅开启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更是引爆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成为当时年轻经济学家的新“圣经”。《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如此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完全遗忘了作为凯恩斯对方辩手的哈耶克,哈耶克的不少得意门生也掉头皈依凯恩斯,如卡多尔与希克斯。

哈耶克的沉默,被不少人认为有“失职”之嫌,即使哈耶克自己在40年之后也对此耿耿于怀:“我迄今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感觉,我推脱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责任。”从另一方面看,哈耶克的沉默并非毫无意义,他一方面陷于自己的著作《资本的纯理论》的泥淖之中,另一方面他朦胧地感觉到凯恩斯是从宏观经济学层面解释经济运行,他认为如果要完全反击,需要思考凯恩斯未能谈及的领域,这其实也是哈耶克晚期的很多思想的起源。

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哈耶克的命运。一方面,他终于天下闻名;另一方面,这本书的畅销也使得他遭到很多非议,有的来自极右派,也有不少来自同行,譬如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就认为“太畅销了,受人尊敬的学者不应该犯这个罪”,导致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只能担任社会与道德学教授。

哈耶克.jpg

哈耶克

虽然二人辩论的发端看起来不完全具有绅士派头,但是事实上二人的私交一直不错。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遭受炮击搬到剑桥之时,凯恩斯还大度地邀请哈耶克到他所在的国王学院,二人当时常碰头,哈耶克认为二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譬如历史,但是两人见面基本不谈经济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通往奴役之路》往往被视为隔着深堑,那么凯恩斯与哈耶克之间的鸿沟是否完全不可逾越呢?事实上未必如此。即使是凯恩斯在阅读完《通往奴役之路》后,也写信给哈耶克表示赞许:“从道义上和哲学上,我几乎完全同意它的观点;我不光同意,而且深为感动。”但是凯恩斯显然更关注现实世界的走向以及可行性,他继而提醒哈耶克,希特勒的崛起并非仰赖大政府带来的便利,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失败和大规模失业,“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在哪里划下界限的问题。你赞同必须在某个地方划下界限,也赞同逻辑上的极端是不可取的。但你并未向我们说明在哪里、怎么划下这条界限。你大大低估了中间路线的可行性”。

中间路线是否存在并且可行呢?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至少哈耶克和凯恩斯之间的区别,或许并没有他们信徒认为的那么泾渭分明。大萧条与闪电战并未终结两人的辩论,甚至只是开始。从罗斯福新政到随后的凯恩斯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到里根、撒切尔革命,直至今天,浪潮几经起伏。伴随着金融危机之后的反复以及检讨,我们对于哈耶克和凯恩斯的态度仍旧如同钟摆,在两极之间摇摆:当危机来临,我们往往求助于凯恩斯;一旦承平日久,哈耶克往往又占据上风。

本章主要介绍尼古拉斯·韦普肖特所写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是讨论哈耶克和凯恩斯论战最为精彩的一本,如果对哈耶克感兴趣,可以读一下考德威尔的《哈耶克评传》,如果对凯恩斯感兴趣,还可以读一下斯基德尔斯基的《凯恩斯传》。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