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大雪花”。 新华社记者曹灿摄
图②:“云上张家界”三维VR地图截图。 祁述裕供图
图③:观众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欣赏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核心阅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共同构成推动文化创新的技术矩阵。文化新业态凭借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时空限制,为受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沉浸式文旅消费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内容创新、故事线构建、互动活动设计和场景塑造等手段,为观众提供特定的艺术氛围和丰富体验,成为文旅产业的热门内容。
数字技术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主要动力,但文化新业态仍需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数字技术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富活跃度和成长性的力量之一,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
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在音乐、绘画、设计及视频制作平台上,人工智能创作成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模式;活跃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虚拟主播、虚拟歌手、虚拟导游,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交互体验;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就可以畅玩的云游戏,受关注度持续攀升的数字藏品,城市青年热衷的剧本推理游戏……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种类丰富、特色各异,但都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的基本特征。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共同构成推动文化创新的技术矩阵。其中,虚拟现实极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人工智能促进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5G连接起海量的文化数据资源,大数据实现文化内容的图谱化和可视化,物联网使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文化新业态凭借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时空限制,为受众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其中,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表现亮眼。实践证明,文化新业态能够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有力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迭代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与此同时,文化新业态还催生出文化消费新模式,激活文化消费新体验。近年来兴起的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数字虚拟景区等消费新样式,以及交互性体验消费、知识产权衍生消费、虚拟文化符号消费和数字社群消费等消费新特征,都得益于数字文化创作生产的探索。“爆款”产品“敦煌诗巾”以敦煌元素为基础,借助定制合成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千人千面”的丝巾定制服务,实现线上定制设计需求和线下个性化产品供给的贯通。
朝向智能化、体验式、场景式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使文化产品越来越智能化,全方位、动态式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60米高的冰瀑、数百名演员与雪花共舞等视觉奇观,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全息投影技术、5G、裸眼3D、三维仿真、人工智能、运动追踪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再以网络视听行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视听作品在生产、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快速剪辑、自动编排、无缝连接等制作流程更为顺畅。智能工具的易用化和普及化,将极大提升创作效率,迎来视听内容生产的“众创”时代。
体验式。沉浸式文旅消费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内容创新、故事线构建、互动活动设计和场景塑造等手段,为观众提供特定的艺术氛围和丰富体验,成为文旅产业的热门内容。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整个演出空间包括90个房间,有3000多个道具抽屉可供观众探索。观众进入戏剧空间后可以随处游走,戏剧情节时时上演,不同的入场时间与行动路线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观剧体验。2021年“发现·北京中轴线”展览,综合应用全息数控影像、联动720度环幕、空间定位声场等多种数字技术。公众可以在展览中通过虚拟现实互动,登临虚拟钟鼓楼,远眺南北中轴线,并且通过50余张数字卫星照片直观感受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变迁。
场景式。场景强调的是现场感和文化元素的丰富性。数字文化产品的场景化包括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数字技术和虚拟引擎等赋予虚拟空间以真实的现场感;二是将现实场景虚拟化,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的交互融合。例如,应用5G、云端图形处理器实时渲染、数字孪生等多种融合技术的“张家界星球”,就在网络云端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还原张家界景区的秀美风景,为用户带来真切震撼的游览体验。又如,在一些虚拟演唱会中,观众戴上虚拟现实设备能看到歌手在虚拟空间中的动作,聆听环绕身边的音乐,还能实时看到其他观众的反应,享受足不出户的“现场音乐会”。
既要内容和技术的双重赋能,也要主体和环境的内外兼修
数字技术是催生文化新业态的主要动力,但文化新业态仍需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数字技术只有和优质文化内容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实践来看,文化新业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内容的质量和魅力。基于新技术进行内容开发是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必由之路。位于西安曲江新区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主打唐风古韵,通过在现实空间注入相关影视元素,打造由“热门剧集+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国潮产品”组合而成的新消费综合体。深圳龙岗区的甘坑“客家小镇”,依托特色客家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通过文创产品、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和旧城改造,“客家小镇”跨界融合餐饮、影视、动漫、游戏等不同领域,带动了当地3个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
培育文化新业态,不仅需要内容和技术的双重赋能,也需要企业主体和外部环境的内外兼修。企业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发掘企业内生动力,为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丰厚土壤。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版权体系,调动文化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如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等措施的陆续出台,就体现出针对文化新业态更加灵活有效的制度安排。创新文化治理,必将更好地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保驾护航。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呼唤更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期待更多力量加入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中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