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优选汇 | 青春剧的转型痛点在哪?——思考近年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创作趋势

发布时间:2023-01-29 13:25:35 |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 作者:吴昱苇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原标题:青春剧的转型痛点在哪?——思考近年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创作趋势

编者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近日发布成果。

本届优选汇以“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为主题,吸引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积极参与,共有695个作品参评,其中长评335个、短评323个、微评37个。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专家匿名评审和网络票选,并报中国文联批准,最终推选出优秀作品50个,其中长评33个、短评15个、微评2个,同时评选出3家优秀组织。

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旨在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明确要求,有效团结凝聚壮大网络文艺评论队伍,推动构建良好网络文艺生态。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拓展了优选范围,首次将500字以内和五分钟以内的微评纳入优选范围,包括视频评论、弹幕评论、留言评论等新型文艺评论。汇聚了组织力量,在往届个人自荐的基础上增设组织推荐,中国文联系统、中国评协系统、“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员单位、中央与省级主流媒体等积极参与,较好地发挥了组织优势。网络投票互动热烈,中国文艺评论网开发推出了投票专页,入围终评的103个作品吸引广大网友积极投票34万,引发了一轮网络热潮,充分体现了网络文艺评论的特点。

即日起,中国网文化频道将转载发布部分优秀评论作品,以飨读者。文章均为作者来稿版本,未经编校,不代表本网观点。

青春剧的转型痛点在哪?——思考近年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创作趋势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由作者参选提供)

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市场环境下,新时代洪流中的少年尚未完全褪去青春期的懵懂,就要顶着现实的“迎头痛击”,抓住社会转型的机遇,肩负经济增长的责任,踏上从迷茫、莽撞的少年到甘苦自担的青年这条成长之路,开启人生新篇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年一些主创团队将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手法接引到原本以校园为主要场景、以早恋为核心情节的现代青春剧。这一尝试颇多闪光之处,聚焦社会热点,展露集体痛点,与时代心绪同频共振,描画现实境遇之中痛苦挣扎、自我怀疑、重新振作、勇往直前的心理群像,产出了一批作为暑期档亮点的青春题材网络剧。

从观众反馈来看,今年暑期档的《少年派2》(2022)和《欢乐颂3》(2022)自带前作粉丝的流量,市场数据却先后随着剧情推进而高开低走。《少年派2》与前作大相径庭的人设、突兀的感情走向和混乱的叙事思路导致前作粉丝不满。《欢乐颂3》的口碑甚至惨遭“滑铁卢”,主创团队因急功近利地追求话题度、舍弃剧情质量而饱受争议。从表面上看,这或许体现出原创续作难以企及改编前作的创作水准。然而,应该注意到来自互联网原住民的多元化自主表达,以及观察类和辩论类综艺、创新访谈节目、视频网络日志(以Vlog为代表)等新锐形式,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给原本瞄准年轻观众的青春题材网络剧带来严峻考验。当下的重点不在剧本原创与否,而在于主创人员能否巧妙应对这双重考验。网友对于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偶像剧、打包式的现实话题剧等忍耐已久,《少年派2》《欢乐颂3》等适逢青春剧的转型临界点,又未能灵活处理市场惯性与新兴社会伦理观念之间的关系,所受冷遇具有代表性。

青春剧的转型痛点在于避免创作惰性,主动听取Z世代和新女性的心声,弥补既有青春叙事的现实缺位,从单一的青春伤痛叙事视角转向开放的个人、家庭、社会多重叙事视域,从社会伦理和社会事件的广覆盖转向带有显性互联网基因的深挖掘,褪去“恋爱脑”“颜值正义”“霸总”“狗血桥段”等亚文化色彩,反思“霸凌”“暴力”“擦边”等不良现象,打破“雌竞”的刻板印象,塑造敢于热爱、奋进有为的青年形象。主创团队应有积极探索现实题材的野心,着眼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焦虑,捕捉宝贵的少年锐气,以个体与自我、他者的和解为要旨,剖解现实的深层感受性,变被动的麻木接受,为有意识的观念迭代,乃至脚踏实地的积极行动,带给成长中的年轻观众以温馨的陪伴感、充盈的认同感、澎湃的励志感。

要想解决青春剧的转型痛点,就要充分尊重受众心理。青春伤痛叙事不能被简单地轻视为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实际上,主创团队要用心考虑的正是怎样才能摒弃说教,推敲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词”,讲述少年人真实存在、感同身受的“愁”。在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个体都需要迎接现实的鞭笞,凭借难以计数的汗水和泪水,去收获成长的硕果。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辛酸,少年人有少年人的困窘。青春剧如果不能直面青春期的阵痛、成长过程中的挫败,疗愈不可见的情绪性创伤,那么就不能切实帮助目标受众在离开校园和家庭的“保护圈”之后,走向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渐学会在成熟的行为模式和集体意识之中安放自身,完成现代社会人格的定型。

以高分原创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2021)为例,该剧剖白了80后、90后独自漂泊他乡的心迹,包括落寞与期许、选择与失去、冷漠与信任、寂寞与感动、疲惫与松弛、遗憾与喜乐、踌躇与坚毅等,20余万人在豆瓣为它打出8.1分。主创团队在精心铺展的都市生活图景中,深描数个具有典型性和代入感的现实样本,剖析个人价值实现、原生家庭关系、社会幸福观念等问题,使身负不同经历、身处不同境遇的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缩影。该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回避艰难取舍的人生困境、孤独无助的生存困局,同时提供了充满精神气、有希望的故事内核。一句“胡晶晶,你疼不疼啊”,给足了受众“扎心”的情感冲击,又悄然慰藉了“打工人”心底无处言说的苦楚。虽然剧情不乏“仓促”“乱炖”等通病,但是其可圈可点之处,或能为思考青春剧的创作转型趋势带来启发。

同年,哔哩哔哩(B站)出品了《突如其来的假期》(2021)。这部作品与《我在他乡挺好的》同为12集的短剧,专注于表现青年女性细腻的情感脉络,大胆采用意识流的运镜、鲜艳厚重的色调和夸张的戏剧化表演,凸显光影美感,主张“在黑暗的日子里,要坚信前方有光”,整体呈现出诗意现实主义面貌。该剧用黑色幽默来消解至亲去世的沉重与孤独,极具艺术性和先锋性的视觉表达让人眼前一亮,特意选用“重新定义中文说唱”的片头曲《她和她和她》,配合“你已经很棒啦”的歌词,成功输出“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尴尬,所以tough一点儿也没什么不好的”“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上的一颗苍松,就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这类暖心金句。可惜主角的性格略显矫情,行为逻辑不够自洽,情节设置太过小众,且有虎头蛇尾之嫌,最后该剧得到5.2万人评出的豆瓣7.3分。

目前B站正在播出《三悦有了新工作》(2022)。该剧延续了快节奏的短剧风格,以坐标幸福路998号的殡仪馆及周围的“伤心面馆”、医院为主要场景,让观众跟着一位95后女性殡仪馆化妆师的视角,来观察“生的守门员”“死的摆渡人”等职业的严肃与温情。就目前的观剧体验来说,剧情紧扣生命尊严的主题,从“入殓无小事”的职业操守、“除死无大事”的人生哲学,延展到亲子关系、重男轻女、肺癌晚期、互助式养老、阿尔兹海默症、猝死、抑郁症、医闹、婚内出轨、网络交友诈骗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议题,叙事明快,热点、笑点、泪点高频交替,“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立意尤其彰显出主创团队深耕于世态现实、重建朴素正义感的人文情怀。

从近年青春题材网络剧的创作趋势来看,主创团队紧跟日新月异的舆论热点,越来越注重选题的时效性,同时着力于展现女性力量,描摹女性群像。因此,对于“网感”的悉心揣摩与对于“大女主”的深刻反思或能有助于青春剧继续走好转型之路。

第一,从“网感”+到“网感+”,完善现实主义青春新表达。

自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互联网技术革命重构了经济社会形态,形塑了新的网络文化环境。“网感”指的是创作主体习得网络用户意识、感受网络情绪共振、关注网络热点观念、输出优质网络内容的能力。在文艺创造和评论领域内提倡“网感”,是为了让文艺产品适应当代网络文化生活,满足年轻化、大众化的精神需求。2016年后,短视频的迅疾发展和个人电子设备的普及带来了依赖算法的内容推送机制。大数据能够“猜”到用户喜好,提升用户体验,向用户精准“投喂”所需的知识信息和情绪价值。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行业,各路自媒体创作者绞尽脑汁地激发受众的各式猎奇口味,抛开社会负面影响不谈,确实卖力挖掘了视觉内容推陈出新的可能性,使得网络剧的主创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

疫情之下的社会氛围有所变化,被动的社交安全距离和被迫的大段居家时间导致社交障碍、家庭冲突的升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观众期待揭露生活现实、触达心灵深处、适宜不同年龄层次观看且新奇有趣的文娱作品。这就要求网络剧在编剧方面容纳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同时保持百试百灵的“合家欢”调性;在拍摄方面,兼容低技术门槛的个人移动设备,并且尽量满足较高水平的视听享受;在剪辑方面,平衡“短频快”的网感和长线叙事的连贯性;在美学方面不能忽略想象力和现实性,忌粗糙、悬浮、空洞。

《欢乐颂3》定位浮泛的人设拼盘、近乎“融梗”的热点大杂烩招致观众反感。《少年派2》有不少片段经网友“二次创作”之后,戏剧张力更加凸显,变成精彩的短视频。这些“网感”强烈的片段放回到节奏相对缓慢的主角成长线中,就略显粗糙。而《我在他乡挺好的》则以精细、新颖的网络宣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浮于表面的网络热点、热梗、热门人设和现实题材简单相加,不足以产出优质青春剧,有必要反刍编表导、摄录美、混剪调等方面所受网络批评和争议,体察新时代审美嬗变,深入领会现实主义的本质,变生硬的“网感”+为有机的“网感+”,将所谓的“网感”内化为与时俱进的勇气、洞察趋势的眼光、精准明晰的定位、新颖晓畅的表达等,完善“网感+”现实主义青春新表达。

第二,从假“大女主”到真“人间清醒”,树立敢想、敢做、敢当的独立青年形象。

《少年派2》以只身闯荡职场、性格勇敢无畏的年轻女性林妙妙为主角,原本很有新意。此前观众已对套路式、开挂式的假“大女主”烦不胜烦。林妙妙的出现符合观众对于“00后整顿职场”的想象,她敢于反抗职场不公待遇、拒绝利益至上的“唯流量论”、不惧与“渣男”针锋相对,在不断遭遇挫折的过程中迎难而上。如果主创团队没有频繁对她进行莫名其妙的“降智”操作,并“按头”撮合一位随叫随到的全能型学霸男友,让男性作为女性保护角色,来解决她遇到的所有困难;而是克服创作惰性,放大“反套路”的亮点,让她借由新媒体行业担纲“职业体验系列”的新手身份,去理解真实的弱势群体处境,如此,尊重苏醒的性别身份意识,洞察角色的内在蜕变,让每处情感落点有据可依,勾连两性、家庭、职场、养老等不同情感维度,满足多元的心理诉求与审美口味;那么,该剧其实有潜力成为青春剧的标杆。

“后疫情时代”增长的经济压力、疏远的社群关系、隔着屏幕和网线的虚拟现实观感降低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和对于生活的热情。在这样的网络文化氛围中,目前未播完的《三悦有了新工作》值得期待。该剧的主角们“一头担着死者的人命,一头担着活人的饭碗”,用真诚和体谅来化解人际矛盾。《少年派2》不加节制地抛出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家庭伦理、性别认同、生命观念、职场认知等问题,给出的解决办法却草率得就像“过家家”。而《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现实参照系相对合理,平凡、普通、心怀理想的赵三悦在工作中逐渐参悟:“人只有在立遗嘱的时候,才能明白,哪些人更重要,哪些事要珍惜。”这类“人间清醒”的发言比热血的励志语录更能贴合观众的微妙心绪。相比林妙妙做错了事后理不直气也壮的拧巴姿态,赵三悦工作失误之后诚恳道歉、认真反省,接受自己的软弱和不完美,坚持“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点点”,这样的态度更有助于观众重拾理想自我。

在时局多变和世纪疫情叠加的世界动荡变革时代背景下,青年更要甘负众望,共同砥砺前行。青春剧的主创团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人间清醒”的积极网络流行文化中汲取营养,勘破转型痛点,拒绝“爽剧”的流量红利诱惑,再现具体、可信的社会生活情境,树立敢想、敢做、敢当的独立青年形象,释放“青春精神”的说服力,催生向心的现实主义新表达,凝聚年轻的进取力量。


作者:吴昱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