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东深入挖掘农民画特色产业链
本报记者王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中华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和鲜活存续的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广受群众喜爱,一些项目更是发展成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丰富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这正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意义和价值。
近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出炉,引发广泛关注。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普及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以产业化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盘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质量
民间文化艺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是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和机构作为重要服务阵地,在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各地积极开展阵地服务,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曾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受困于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比较松散、资金保障匮乏等问题,保护传承不畅,难以形成特色优势。近些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纳入地区发展规划,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引进、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撑。通过制定和推动相关发展规划、完善经费保障、拓展投资渠道等举措,各地着力破解难题,不仅建立起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机制,也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合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提质增效。
2002年,浙江省瑞安市成立了“瑞安市鼓词研究办公室”,由专人专职负责民间文化艺术“温州鼓词”的研究发展工作,指导成立有关协会、民间文化团队、民营企业,组建鼓词表演和创作队伍。2018年,该地又出台系列政策,对当地的温州鼓词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文化精品项目和人才培养给予扶持奖励。
▲浙江温州鼓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将苗族歌舞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黔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民间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柘林镇坚持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社会、乡村振兴等核心工作紧密结合,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文化专职干部、滚灯传承骨干为组员的上海胡桥滚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累计投入360万元用于队伍培训、传习基地打造、交流演出等项目支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在举办左脚舞民族文化节的过程中,走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举办、群众参与、专业搭台、业余唱戏”的新路子,由当地政府负责节庆筹备、相关活动策划和协调,企业出资举办相关活动,群众广泛参与并吸引外地游客,专业院团和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参与演出,让彝族左脚舞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舞蹈。
此外,陕西、河北等地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制定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供给目录与标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颇受群众欢迎。
在经费保障得到落实的基础上,不少地区还创新打造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服务空间,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上海罗店依托宝山区“众文空间”打造工程,利用村宅闲置房屋先后建设2个众文空间,将罗店非遗和民俗文化通过立体展呈的形式有机融入空间建设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了解罗店民间民俗文化。
山西省应县充分发挥当地图书馆和文化馆阵地作用,大力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耍孩儿”普及推广,组织民间艺人、骨干演员、耍孩儿志愿者团队,采取“辅导+演出+N”模式,对热爱戏曲艺术的年轻人进行手把手辅导,带动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戏剧学习与表演实践中来。
为将陕北民歌这一独特标识打造好、发展好,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委、区政府启动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并于2018年5月正式开放。该馆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设有传统陕北民歌、红色陕北民歌、新中国陕北民歌、新时代陕北民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陕北民歌研究6个专题展区,配套建有陕北民歌数据中心、培训中心、体验中心、交流中心和传习所、大舞台、图书馆、文创展厅等。进入各主展厅后,在逼真的虚拟场景之中,讲解员通过丰富的图文、实物和可视化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娓娓讲述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和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民歌手现场的激情演唱,让游客多形式感受了陕北民歌的魅力,实现了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空间建设与服务实践的创新。
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看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对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成效显著,各地深挖文化资源,积极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富有乡村特色、适合地域发展的服务模式。阵地功能的盘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让人们认识到当地延续至今的文化资源之宝贵,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普及普惠并重,民间文化资源滋养乡村
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惠民,让民间文化艺术“活”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积累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一大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土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不少地区通过举办特色培训、扩大数字服务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民间文艺普及率和普惠性。
秉持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要从小抓起的思路,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江苏省建湖县政府将杂技惠民列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之一,深入全县中小学进行杂技普及,相继建立了空竹、转碟、弹球等杂技特色学校16所,便于学生在课余练习杂技、锻炼身心,厚植文化认同。重庆市綦江区农民版画聚焦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提升,每年培训少年儿童作者8万多人,辅导儿童版画作品3万余件,许多版画入选各级展览。同时,充分利用该区版画院固定展厅、活动展厅、艺术家工作室,每年针对区中小学生、区内外游客开展服务上百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山西省左权县为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编制知识读本,纳入中小学教材。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则将民间文化艺术特色资源改编为舞蹈、健身操,设立试点,广泛开展教学活动,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学中爱,自觉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小粉丝”“传承人”。
曲艺是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资源。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该地形成了“三创三实”工作思路,即:朴实创作,创新思路让群文工作更好开展;夯实基础,创新模式让群文工作更加深入;踏实推进,创新体制让群文工作更可持续。近3年间,该地创作了相声《老实人》、天津时调《天穆新貌》等贴近百姓生活的曲艺作品10余个;开创了为70岁以上老人“入户送祝福”的新模式,志愿者小分队或走入老人家中,或来到村居委会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堂会,用歌曲、戏曲、曲艺、朗诵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为老人送上祝福,也给老人们讲述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成为推动北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优秀案例。目前,该镇有近百支文艺队伍,通过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系列文艺演出、精品节目展演季和非遗嘉年华等形式,每年开展惠民演出近百场。
以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传承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也是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体现。
▲云南左脚舞民族文化节活动现场
“左权人民只要会说话,就会唱左权民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左权小花戏。”在山西省左权县,左权民歌无处不在。左权以当地民歌为特色,以1个传习中心、14个传习所、8个综合文化站、54家民办文化大户为中心,以节庆、庙会、婚庆等为节点,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拥有了展示民歌、小花戏的舞台,让左权民歌、小花戏成为辖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左权还利用“左权民歌汇”,挖掘民歌人才,在推动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左权民歌品牌、提升影响力。
重庆市铜梁区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参与铜梁龙文化社会普及和培训工作,打造龙舞骨干队伍,还以活动带培训,依托“乡村村晚”“周周龙舞汇”等演出活动,将培训送到机关、部队、学校、街道、社区等,开展龙舞龙灯免费培训50期,参与群众达1万余人次。
此外,各地还在制作宣传手册等物料之外,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持续扩大全民艺术普及的影响力,提升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力。如2022年,安徽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开通抖音官方公众号,依托抖音平台,进行短视频创作、网络直播互动等,吸纳粉丝达100余万人,获赞500余万人次;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每年年初的“迎新春新宾地秧歌大赛”,通过各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广泛传播新宾地秧歌;四川省崇州市创新智慧化、数字化手段在基层发展治理方面的应用,与北京大学等开展竹编技艺培训“云课堂”,开发“公共文化E管家”等终端应用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建设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认为,在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评审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创建工作的长远目标和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地开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通过塑造品牌和宣传典型案例,广泛开展民间文艺全民普及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各地以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动力,着重在活动开展、特色宣传、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成果转化,不断扩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
文旅农融合,民间文化艺术品牌越打越响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路径,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注重产品化、IP化打造,让民间文化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以文化振兴撬动了乡村振兴活力。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以打造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IP为目标,创新发展皮影艺术。通过“皮影戏+乡村旅游”模式使游客集观看皮影戏、欣赏老腔表演、参与皮影制作于一体,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其皮影博览园自2019年5月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采用数字多媒体辅演技术,实现了将皮影剧《喜舞迎春》融入芭蕾元素,将经典歌剧《白毛女》以皮影形式表演,推出了现代皮影剧《复活的迈克尔·杰克逊》等作品,并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不仅如此,华州皮影还开办“订单式”技能培训班,向贫困地区和残疾人群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当地10余家皮影文化企业,向参训人员免费提供图纸、牛皮和技术咨询,并按标准收购成品。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着重发展石雕文化,将雕塑产业做成了当地的富民产业。目前,曲阳共有相关企业2300余家,年产值120亿元,从业人员覆盖11个乡镇12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1/5;对16家雕刻企业进行产业帮扶,涉及73个村的2895户,通过传统工艺带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本地创业,充分发挥了曲阳石雕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故乡。近年来,杨柳青镇创新产业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年画衍生品开发为重点,实现“跳出年画 发展年画”。一方面,在杨柳青古镇景区开设了杨柳青年画世家作坊工作室,鼓励年画多渠道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年画生产流程,创作了建党百年主题年画《建党百年庆》等新作,并加快推出年画数字藏品、年画明信片、年画印扇等产品,让文化产业拓宽乡村振兴的“富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主打禅茶文化,以“能融则融、宜融尽融”为原则,打通村社文旅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功能屏障,探索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丰富大径山祈福之旅核心游、茶研学之旅等热门游线,借力电视剧《梦华录》热播效应,推出同款网红线路,策划直播活动等举措,让禅茶元素融入景观;培育和扶持“陆羽泡的茶”“浙抹牛”等新式茶饮品牌以及“陆羽和茶小僧”“径灵子”等IP形象,打造径山茶礼产品体系;搭建径山茶宴数字化体验展示传播平台及虚拟互动场景,丰富了游客体验。
▲重庆铜梁打造龙舞骨干队伍
浙江省余东村深入挖掘农民画特色产业链,通过“互联网+阵地”,建设网络艺术教室、农民画线上交易平台等,推动线上线下销售,促进农民画家增收;加强与万事利集团、中国美院等合作,开发出农民画衍生产品百余种;村企合作打造出特色研学写生、露营旅游等项目,发展了餐饮、民宿、乡村酒吧等,带动茶叶、面条、大米、柑橘等特色品牌农业创收,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此外,余东还借力数字化产业发展风口,与西湖一号、趣藏数字科技、阿里拍卖等平台合作,将农民画做成元宇宙数字藏品全网销售。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树立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将俄罗斯巴扬艺术保护传承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把培育城市文化休闲功能作为核心任务,以文化引领旅游提质升级,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依托当地六星街的田园风貌和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发挥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保护、利用以历史建筑、民族传统技艺等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创造出更多消费契机,培育文旅业态,推出了更多高附加值的文旅产品。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院院长付磊认为,进行产业化探索是民间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保护传承进行得好,相关产业拓展得好,民间文化艺术惠及群众的力度就大。但同时,民间文化艺术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发展方式,大部分民间文化艺术并不具备直接转化为产业的先天基础。因而,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产业化运作要通盘谋划、谨慎而行,需要充分研判所涉及的传承传播方式、管理体系和融合基础,选择适合提取产业元素的内容进行产业再造。结合各地实践案例,付磊还指出,这一过程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建设者和保护传承者要求较高,他们需要培育市场意识,找准市场切入点,从尝试建立在地市场开始循序渐进发展产业化,如将民间文化艺术元素植入各类消费品中,或与旅游相融合。同时,鉴于产业化驱动必然会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原有形态造成冲击,各地应下大力气平衡产业化与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避免影响文化价值的发挥和相关保护传承工作,保障可持续发展。
(本版图片由“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提供)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