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建设启动 将引导万家企业聚“云端”

发布时间:2023-01-09 14:17: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向东 | 责任编辑:姜壹平

中国网1月9日讯(记者 苏向东)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9日在京举办。论坛上,国家文创实验区“云园区”(以下简称“云园区”)建设正式启动。据悉,这是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建设,将引导百家机构、千个空间、万家企业集聚“云端”。

“这是文创实验区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及文化产业服务数字化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建设一个文化产业要素聚集、服务链条路径创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云园区’,构建全方位数字服务体系,将其打造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的‘样板工程’。”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云园区”由国家文创实验区牵头谋划,与德必集团、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专业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共建共享”的方式携手打造,以“聚集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打通多元服务链路、全服务场景数字化应用”为建设根本,以“精准匹配文化产业供需资源、高效提升文化产业数字服务生态价值、建立真实可信的文化产业数据流通环境”为核心,依托基于“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下的高速网络、智能云与边缘计算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技术以及元宇宙等展现方式,推动“云园区”与实体园区及各类文化场景、服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高速率的网络资源、高可靠的云服务资源、融合多样的园区应用,助力文创企业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协同发展。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云园区”蓝图已绘就:打造“一个云服务中心+N个数字服务模块”数字化治理模式,其中“一个云服务中心”即以实验区“云园区”平台为统一官方入口,搭建一站式服务门户;“N个数字服务模块”包括文化政策服务、文化金融服务、文化版权服务、数字园区推介、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人才交流、产业协同发展、文化大数据应用、云网资源及企业权益等模块。

记者了解到,“云园区”主要服务政府、园区、企业和白领等四类群体端口,其中重点聚焦对国家文创实验区内文化企业的服务。

“‘云园区’将促进文化产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数据驱动下的服务质量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整个数字化服务链条的建立、补漏、强化和延长使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云园区”将引导百家文化专业服务机构、千个线下文化公共空间、万家驻区文化企业在“云端”集聚,推动文化企业要素“云端”汇集、公共政策服务触手可得、线下文化空间一键预约、文化企业协同智能精准、数字文化发展提质增效,探索智慧文创园区建设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效应拓展延伸的新方式,公共管理服务的新范式。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采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动的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每年一届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行业盛会。

本次活动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为主题,论坛围绕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聚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规划建设,探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探索,深入推进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新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园区的应用场景,文化产业数字化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城市更新等焦点话题,碰撞观点、交流经验。

“八年间,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风头愈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聚能成势,正释放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文化+科技”新引擎的驱动下,实验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各项指标不断攀升。2021年全国MCN机构50强中有9家落户国家文创实验区。2022年1-10月,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10.8%。文化新业态拉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上涨3.6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1%,较2021年进一步提高了2.2个百分点,数字文化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截至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共有文化企业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00家,近三年来,实验区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平均增速达到11.3%。经过8年的创新发展,实验区已经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和全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