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叶嘉莹先生发来视频,祝贺讲坛开幕。
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学、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北京横山书院院长陈洪视频致辞。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叶小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本版图片均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礼记·礼运》有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伟大思想,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一脉相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绘就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新能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又该如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
11月5日、6日,以“大道之行——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分别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兜率天园区的稽山书院和杭州市萧山区横山湘湖书院相继举办。本届讲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横山书院分别和浙江省林业局、绍兴市人民政府,以及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央文史馆馆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叶嘉莹先生的视频祝福为论坛拉开了帷幕。多位文化大家、知名学者登坛开讲,共议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我们今天要行进的‘大道’,正是实现‘天下为公’、复兴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郁缀说。在讲座《吴越文化巡礼与贺知章诗歌赏析》中,程郁缀从与讲坛举办地密切相关的吴越文化,谈到唐代越州著名诗人贺知章,引用名诗典故,深入剖析唐诗中的奇妙意趣与人文精神,“希望以此提升国人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李焯芬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作了题为《文化因互鉴而进步》的演讲,他表示:“人类文明因互鉴而进步。在强调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只有做好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比翼双飞。”他认为,中华文明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均衡地发展。
天下大道,和而不同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中国讲坛发起人之一叶小文认为,“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是“和而不同”。他说,“‘和而不同’是要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求同存异的‘同’是‘共同’,而不是‘相同’。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以‘和而不同’奠定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守正创新。”
在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该校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莫砺锋看来,苏东坡的人生哲学是中国“和”文化精神的最好体现。在题为《苏东坡与大运河》的讲座中,莫砺锋说:“苏东坡的人生哲学,不是从儒道释中的任何一家寻找最后的归宿,而是把这三种哲学思想当作出发点,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且融会贯通,变成其个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真正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周其凤以化学元素周期律为例,指出化学中也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尊重个性”的道理。他说,学习化学可以使人懂得“杂质”的重要,从而明白“包容”的意义。正如铁掺入了“杂质”才能变成钢,金加入了“杂质”才能做出漂亮的首饰,美酒不可能是“纯粹”的酒精,不“纯粹”的翡翠才更加漂亮。他尤其强调,“包容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兼容,而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之上”。
读诗格物,人文化成
“当代中国人在思考继承传统文化这个命题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继承什么?”这是莫砺锋在讲坛上提出的思考。在莫砺锋看来,儒学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因而他认为,现代人最该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精神,是祖先的思维成果和价值判断。他在《诗圣杜甫的文化意义》这一讲座中指出,“杜甫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和传递儒家思想,让读者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精神。认真阅读杜诗的后代读者,人生境界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从文学的土壤中可以汲取养分,在科学的光芒下可以感悟世界。周其凤认为,提高文化素养,文学不是唯一的途径,格物致知,也可人文化成。他说,“‘格物’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研究,‘致知’是通过对客观对象的研究获得知识和智慧,从而懂得人生道理,获得对世界的感悟,这也是学习化学的意义。”
在题为《格物致知,人文化成》的演讲中,周其凤通过分享在化学世界中领悟到的智慧,提出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循序渐进、防微杜渐、谦虚、包容、感恩、尊重他人等。他说:“化学事关文化与文明。化学可以成就人文。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首先必须要修养品德。”
“玩物尚志”,平衡身心
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也贯穿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在题为《在科研中感悟自信与创新》的演讲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自信和创新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程京则通过用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开发,以及用人文艺术改善身心健康的可行性等命题,分享了他对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文化自信和守正创新的思考。
在《艺术与医学、传统与现代》的讲座中,程京提出,“如何把人工智能技术与古老的中医相结合,创新中医药开发,让中国几千年的实践医学升级为实验医学,与西方完全接轨”。并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情志调理”之说——当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出现时,古人通过品茶、抚琴等艺术方式化解情绪,同时对五脏起到调理之效。
程京表示,现代医学也在求证用人文艺术进行非药物治疗,以期改善身体状态,实现健康长寿。他提出“玩物尚志”的观点,“医生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休息’,但其实休息不是卧床,学习和创作自己喜欢的人文艺术也是一种休息,可以调理情绪,平衡身心,使机体达到最佳状态。比如一个喜欢鉴赏瓷器的人,每次把玩瓷器的时候,大脑里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特定部位按摩,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
讲坛上,主持人白岩松还与阎锡蕴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兰娟进行深度对话,就“疫情时期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展开探讨。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开发出新能量,将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正如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学,南开大学“南开讲堂”教授、北京横山书院院长陈洪在讲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周易》里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从中开发出新能量,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可以使我们坚定信心,甚至洞察先机。”
(记者 夏瑾)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