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朝华出版社成立40周年编辑手记:一条生生不息的多彩磅礴之路

发布时间:2022-11-09 13:57: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璇 | 责任编辑:秦金月

编者按:今年是朝华出版社成立40周年。40年来,朝华出版社在以多语种出版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拉文明互鉴、开发运营IP、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和成效。为庆祝40周年社庆,朝华出版社编辑张璇撰文《一条生生不息的多彩磅礴之路——写在朝华四十周年社庆之时 》,介绍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一书。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何以形成并长久赓续其命脉与前路,带领读者在“我们是谁,又将何去何从”这个穷极历史的天人之问中,寻找到理性的答案,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多彩磅礴之路走向未来。

以下为全文。


一条生生不息的多彩磅礴之路

——写在朝华四十周年社庆之时

近日,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评选结果揭晓,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编写、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一书入选。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从策划到出版问世历时五年有余,厚重的六卷本成就文博主题丛书的集大成之作。

(一)

《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领衔,汇聚俞伟超等老一辈文博专家和国博中青年学者团队数十年研究成果。全书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为主线,按历史年代分为“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西周至战国时期”“秦朝至南北朝时期”“隋朝至唐朝时期”“五代十国至元朝时期”“明朝至清朝时期”六卷,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气贯穿。

从元谋人门齿到红山文化玉龙,从三代青铜、殷商甲骨到秦砖汉墓,从唐三彩到宋元青花到明清典籍……全书阶梯式阐释了中华文明各个发展阶段特点和代表性文物的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融合、外交关系等方方面面,展示了一条博大多元、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演进之路。

书中包含全新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38幅,涉及如“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和主要文化遗址分布”“西周分封诸侯”“隋朝运河”“尼布楚条约界定中俄边界”等内容主题;另含大量实地拍摄影像资料,如偃师商城宫殿发掘现场和北京积水潭元代码头遗址的照片;每一卷后附相应时段大事年表和图版索引,使每件文物的名称、年代、属性、出土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组组图文、数据和论述,构成了彰显中华文化连绵不绝、丰富多彩的生动佐证,进而揭示了文明在分合离聚中曲折演进、终归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其中蕴含着简明朴素的学术史和文化史观察。

(二)

该书由著名摄影家、书装设计师严钟义先生领衔图片拍摄,并负责装帧设计。从内容创作到设计编排,体现了东方美学理念的深度融合,进而为读者打造游览一座“纸上的中华文明博物馆”般的沉浸式审美之旅。

全六册以商代后母戊鼎作为主设计元素,分别选取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盆、西周偃侯盂、西汉彩绘兵马俑、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北宋《大驾卤簿图》、清代《乾隆南巡图卷》作为各册封面主题元素,内封在青黑底色之上烫印朱红书名与无色龙纹,将礼乐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气象与威仪跃然呈现。内页形制设计充分结合文物特色,如将战国铜编钟图、《平番得胜图》、《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任仁发等绘制的传世名画设置为单张长约70厘米的组合式长拉页。长卷轻启,文物细部特征和重大事件、场景、人物细节一览无余,黄钟大吕之音犹在耳边。

全书2000余幅文物照片的拍摄与加工,从角度选取到设计制作,体现了对文物与时间、空间三者关系的哲学与美学思考。如在介绍一件明代的剔红花鸟纹长方盒时,跨页整版展示了其底部雕刻的乾隆御笔诗序全文,巧妙讲述文房珍宝跨越朝代的传承史事;在介绍一件西周时期的鸭形酒尊时,打破常规视角,选取正面、顶部、左右侧面四个角度分别展示,并对鸭头颈部进行特写,放大后的细部结构之精美带来强烈视觉震撼;在介绍一件东汉时期的渔猎主题画像砖时,将砖面以不同尺寸、角度复制组合展示,选取其上的飞鸟、游鱼图案作为页面空白处装饰,从而形成了农人成群劳作、仿佛立体有声的动态效果。

(三)

《华夏之路》展示1000余件历代遗珍,力图摆脱生硬的说教和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风格,用专业、简明而平实的口吻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除全景照片之外,针对每一件文物配加多张细部特写实拍图,进而将历来鲜有人注意的部件、角度和细节巧妙呈现,如攀附在吴王夫差鉴口沿上的小虎、妇好墓鸮尊格外突出的大眼睛、东汉说唱俑额头的皱纹与夸张的笑容……仿佛各具特色的古风表情包,观之趣味盎然。此外,本书特意选取或特写截取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点心化石,和宋代银盘底部的刻印商标、元代白釉罐上的可爱男童形象等元素。由此,遥远的历史被拉近,一件件文物仿佛活起来了。

该书的内容充分结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前身——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筹备的“中国通史”陈列,力度展现其几十年来收藏的最全规模,如现已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青铜象尊等珍宝,亦于本书可见,实属难得。可以说,本书亦折射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博物馆和各地方文博机构馆藏收录的变迁。

本书的整理和出版,也推进了文博专业领域的争鸣与创新。如一件在1956年于包头市郊出土的西汉铜饰,此前史料均记载其为仿牛的外形而铸造。而本书整理加工过程中,国博专家团队几经研判后指出,其应外观实为卧鹿造型,这正是匈奴草原文化的物证。

(四)

本书引导读者以文物观史,历史的穹音碰撞出对文明源流的思索。可以说,全书所展现的亦是中华文明8000多年的文明起源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形成史。

如本书第一卷收录的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历史物证,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礼仪以及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从侧面体现了原始社会朴素的生命宇宙观。又如,书中介绍的河姆渡文化的鸟形象牙圆雕、红山文化的陶塑孕妇像、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阴阳玉人等,均是时人对人与天地自然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进行思索后的物化表达——进而在与自然、群体的互相依存中发现并认识自己。可以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于文明起源、生息延续的本初认知,也是其文化主体意识逐步的觉醒与深化。本书对于早期的农业、手工业、文字、艺术、仪礼、制度等等,有着全方位的历史关照;基于古代中国的视角,选取清帝退位诏书及号外为最后一组所介绍的文物——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中国历史展开新的篇章。正如俞伟超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言,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并释其兴盛、中衰、复兴的奥秘,定将启示今人选择前进的合理途径。回顾中国历史的已往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具有深邃的智慧、强大的凝聚力和汲取其他民族优点的勇气。尽管遇到过若干次的挫折、伤痛甚至迷惘,终是会复苏过来而再度兴旺发达。

所以,《华夏之路》一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何以形成并长久赓续其命脉与前路,带领读者在“我们是谁,又将何去何从”这个穷极历史的天人之问中,寻找到理性的答案,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多彩磅礴之路走向未来。

(作者:朝华出版社编辑 张璇)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