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赋彩新时代美好生活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惊艳世界;在网络直播平台,各种非遗绝活受到网友热情追捧;聚焦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电视剧《山海情》圈粉无数;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十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硕果累累,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纷纷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要勇担使命、扎根人民、守正创新,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1.文化浸润人心,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文化是国家、民族重要的软实力,时刻浸润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惠民工程遍地开花;文艺创作繁荣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旅融合如火如荼;国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机……说到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高级编辑冯巍代表如数家珍,“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党领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厚植文化根脉、脚踏实地的长期积累”。
“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重要维度是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强的是民心、民意、民力。文化上的民力强,我们的文化国力就强。”冯巍代表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国文化事业、文艺事业的发展铺开了一幅新的画卷。
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袁媛代表说,现在场场爆满的观众席上,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得益于新一代黄梅戏演员的守正创新,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也得益于“戏曲进校园”等工作走深走实,让年轻人得以接触、了解,甚至喜爱上传统戏曲。
“婺剧来源于人民生活,从田间地头慢慢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婺剧的表演特色。我们院团每年都会走进基层,到农村、社区、校园,为群众送上戏曲盛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演员杨霞云代表说,在浙江金华地区的公园里、农村礼堂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婺剧,听婺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党支部纪检委员、工会主席、声乐队队长金克勒那日代表介绍,乌兰牧骑是在内蒙古地域广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为了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建立的。从成立以来,广大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
“比如我所在的莫旗乌兰牧骑,每年有100场文化下乡演出,我们要到旗内各乡镇、村屯、社区开展演出活动,给广大人民群众送去党的关怀。近年来,我们还推出了老歌新唱。《莫日根姐姐》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将这首传统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进行修改,把它变成了一首歌唱民族团结的新民歌,它既保留了传统民歌优美的音调,又有新的时代内涵。”金克勒那日代表说。
2.文艺扎根人民,人民精神力量更加壮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认为必须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排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任何一个剧种,都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积淀才能够永葆生命力。”杨霞云代表表示,时代在发展,作品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审美和时代潮流进行迭代创新,不仅要把祖辈留下来的经典剧目传承好,也要打造新时代的“爆款”。比如青春版《穆桂英》,演员都是80后90后00后,在保留其本体表演的基础上,根据年轻观众的审美加入了舞蹈、体操、杂技等艺术元素,传统与时尚无缝对接,给人以青春力量。
“婺剧是一个地方剧种,以前有些省外观众担心听不懂,不愿意走进剧场看我们演出的地方戏。这些年,我们在央视春晚、新年戏曲晚会等国家舞台频频亮相,婺剧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喜欢婺剧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我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场场爆满。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借助高科技手段传承发展传统戏曲,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杨霞云代表说。
“从我这些年到基层演出的情况来看,基层群众非常渴望有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金克勒那日代表认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首先,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创作更多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其次,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给基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设施。最后,还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仅靠乌兰牧骑等专业文化团队,是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的,还需要培养一批本乡本土的人才,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在冯巍代表看来,我们不仅要推出精品力作,而且要更有力度地推广精品力作。在这一过程中,文艺评论是很重要的环节。“文艺评论家应该像美食家一样,能够品出不同类型的文艺创作好在哪儿。文艺作品是精神食粮,文艺评论也是精神食粮。文艺评论不仅要思想深邃,还要语言平易近人,从学术界、文艺界‘破圈’,走到人民群众中发挥引导力、影响力。可以说,文艺评论承载着‘为人民立言、为艺术立命、为民族立魂’的重大文化使命。”
冯巍代表特别强调“建构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建构意义上的文艺评论一定是‘为大众的文艺评论’。评论要与创作有效互动,从而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文物,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代表表示,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自己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竭尽全力把文物保护好,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金克勒那日代表认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基础。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承悠久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达斡尔族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我所在的莫旗乌兰牧骑成立至今,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出访泰国、俄罗斯、捷克、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我们把达斡尔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给了世界。”
杨霞云代表主演的《白蛇传》《穆桂英》等剧目曾多次赴海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除了精彩的婺剧表演,我们还通过戏服、头饰、道具、脸谱等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展示以及中国民间特色表演等方式,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欢迎。”杨霞云代表表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代表在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上提到,要将故宫建成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他表示,文物保护和文化交流能够增进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近年来,大足石刻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了广泛交流合作。“我们在文物保护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和掌声。大家互相借鉴各自好的经验做法,在学术交流中深化了文明的互鉴。同时,我们还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先后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北京、深圳等地展览20余场,国内外50多家电视台先后拍摄播出大足石刻专题片,充分展示了大足石刻的文化魅力。”陈卉丽代表说。
(本报记者 龚亮 樊荣)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