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部分获奖作品。 主办方供图
网络文学作者李全还清楚记得,2019年的某一天,在法国巴黎出差时,路过一家知名百货商场看到的一幕。她意外地发现,街边一排大橱窗原本放置的奢侈品被挪走,换成了中国产的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打光和布置都很讲究,就像展示钻石珠宝。这样的场景对于路人来说,可能一晃就过了,但她当时负责一家中国公司的海外市场拓展,所以冲击特别大。她说:“10年前,我曾经在欧洲就中国品牌做过调研,被问的消费者无论男女老幼,大约都会说‘中国货,没钱的人买就对了’。今昔一对比,我突然有了一种吐气扬眉的感觉。”
表达欲在那一刻突然高涨,回国后,李全整理了这些年的随笔记录,带着急迫的心情写了网络文学《破浪时代》,主要讲述了2002年到2017年15年间,多家民族科技企业的兴衰故事。作品日前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的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获特等奖。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李全出生在中国的一个边远小山村,四周重重叠叠都是山,身处其间,能看到的天地很小。踏入职场后,海外的工作经历,不断切换生活空间,让她看到了世界的丰富与多维:“在印度新德里、尼日利亚阿布贾,人们可以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晒一天太阳;在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上下班时间在地铁里会被人流推着飞快向前。我特别喜欢把这些对现实的体会写下来。”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优化内容生态结构,成为近来推动网络文学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幻想题材不再一家独大,网络文学类型和风格出现结构性变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成为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现实题材发展呼应了网络文学的整体发展趋势,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络作家正成为创作中坚,他们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生故事,引发众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共鸣。
数据显示,自2015年首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举办以来,累计有23万名创作者创作现实题材网文作品。相较于2015年,2022年现实题材网络作家数量增长4.85倍,7年复合增长率达25.3%。与此同时,现实题材作品也迎来飞速增长,7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2%,增速位列全品类第二,超越奇幻、历史、悬疑等传统大众题材。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是多届大赛评委,据他观察,从真实生活出发,依托相关的生活原型,构成了近几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普遍特点。“题材内容与基层现实的密切结合,是现实题材发展的一种必然,它拓宽了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生活面,让这种受众广泛的文学形式,照进了车间田野的每个角落。”黄平说。
大赛创办以来,涌现了一批出色的网络作家,像屡次获奖的作家卓牧闲,退伍后从事律师行业,受身边警察真人真事的启发,开始到一线采风。他的作品《韩警官》《朝阳警事》《洋港社区》等,具有真实细腻的生活质地和情感,对社会人心有细致入微的体察,能够引起广大网络读者的共鸣。
得到读者喜爱,赢得市场青睐
李全认为,现实题材之所以能在网络文学创作中逐步迈向主流,主要在于其取材自真实生活,用代入感取代悬浮感,使得普通读者能够用自己的视角去阅读,仿佛在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主人公往往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平无奇,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天降大运,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的无限可能。
另外,读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人生之路有荆棘和泥泞,但读者们还是愿意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哪怕当下有不顺利和不如意,读者们也不需要通过看脱离现实的作品来寻找安慰,逃离现实生活,依然有勇气和现实题材作品产生共鸣,理解并直面里面的悲欢离合。”李全说。
黄平观察,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题,为网络文学作家提供了观察生活记录时代的广阔素材。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生活受到公众关注。第四届大赛也相应出现了一批以抗击疫情、医护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获得当届大赛特别奖的《生活挺甜》,作家徐婠本人就是80后医生的家属,她将自己对医生工作、家庭生活的所见所感融入作品,格外真诚感人。“这类作品将以往报告文学的创作元素,重新改造、灌注到网络文学的创作当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作品的现实感。”黄平说。
有关专家分析,市场青睐现实题材也是重要原因。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塑造了贴近时代脉搏的人物与情节,让故事不再架空,既真实可信又反映时代精神,还有类型小说的阅读快感,得到更广泛读者的共鸣和喜爱,也赢得出版、有声、动漫和影视改编等市场的青睐。而网络文学自身具有即时性、大众性、传播性特点,与现实题材具有天然的亲缘性,让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成为下游影视剧改编的理想之选。
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黄平认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还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现实题材写作和网络文学流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再现真实人物、细节和注重游戏故事性、冲突性之间找到平衡。“比如由北师大统计学教授齐橙创作,获第二、四届大赛特等奖的作品《大国重工》《何日请长缨》就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齐橙的这些小说中,穿越的男主人公虽然在推动国家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屡动‘金手指’,借鉴了‘未来’的经验,但作家对于历史情境的再现,有翔实资料和专业基础作底,总体上能做到逻辑缜密、细节真实。”
李全最近看了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人世间》,后来又读了原著小说,她觉得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和这类作品其实是相通的。现实题材对于真实感的要求更高,要求作者有一定的阅历和洞察力,能够很好地还原生活。“比如要更好地学会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大时代的跌宕起伏。读者往小里看,会被个体身上的矛盾冲突引得揪心不已,往大里看会不知不觉中厚植家国情怀。”
“网络文学对生活的展现,正在开拓现实题材的广度,成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原创文学,将目光投向社会万象,讲述当代生活,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黄平认为。在他看来,现实题材和网络文学之间需要有一个相互借鉴的过程。现实与想象的有机结合,一向是文学创作的基石。即使是最异想天开的幻想作品,也有它内在的现实根基,只是不同作品会有深广程度的差别。
“希望社会各方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挥网络文学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多元的IP授权形式,进一步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范围;加大优秀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说。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