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海报(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环球网《文艺她力量》专访报道记者/林聿 实习记者/郑雪儿】展卷雄浑壮阔的《千里江山图》,她是连绵冈峦中的一座山峰,也是浩渺江河中的一涌清流;舞台上的她沉稳、淡泊、恬静,内心笃定的同时却有不乏棱角的风骨。初遇“青绿”,是她起舞的第20个年头,她是14岁就斩获大奖的青年舞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讲述人孟庆旸。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2022年8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排的央视春晚“爆款”国风舞剧《只此青绿》在全国142场巡演后再次回归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这一次,比起掌声尖叫和鲜花簇拥,作为主演之一的孟庆旸更享受与“青绿”进一步相融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能够遇到‘青绿’。这个角色有着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越深入地走进它,越会发现它的无边无际,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当角色不断深入形体记忆,中式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也渐渐潜入到孟庆旸的“身韵”中。
在她眼中,舞剧中“青绿”这个角色,透露着中国古典的那一份隐约之美,“我总说‘青绿’它无声但是又回响。”每当大幕徐徐升起,都是全新的演绎,与“青绿”融合的过程,也不断书写着孟庆旸舞蹈生涯新的篇章。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安静下来,发现“千里江山图”的意境美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虎年春晚舞台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功了撩动无数观众内心跃动的民族文化DNA,尤其最为夺目的超高难度舞蹈动作“青绿腰”引人惊叹,也让大众记住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领舞之一的姑娘孟庆旸。
很多人好奇,“青绿腰”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孟庆旸却笑谈“青绿腰”对于职业舞者而言并不是最难,这个动作真正的核心难点在于要以平衡的力量去支撑四个八拍之久的时间。为此,在初排阶段连续4个月每天“朝九晚九”长达12小时的排练之外,她和团里所有的演员们还要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再去做腰腹肌的素质训练。用她的话来说,日复一日的用功,动作也会“长”在身上,但“相较于舞蹈动作,如何在‘青绿’的情感当中去跳那些动作,怎样在身形轨迹里纳入角色的情感,我觉得这是最难的。”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初排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里剧组演员在总编导周莉亚、韩真的指导下,会一起抬头望月,去练习找寻一种“安静感”。孟庆旸翻阅宋代诗词,到故宫博物院观摩展览,完全放下其他所有事情,只专心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学习。她开始逐渐体会到源于宋代美学概念的“青绿”有一种岁月感和极简美,也注意到宋代画像里的女子形象会有一些“溜肩垂背”的状态,“要去寻找她们的古朴感、安静感,这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这种“沉浸式的脱离现实生活去感受角色本身状态”的练习,让孟庆旸渐渐找到了与角色融合的方向,“‘青绿’这个角色,透露着中国古典的那一份隐约之美。就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不需要向你诉说什么,但是演绎的过程中,文化的美不断积淀和升华,要给观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舞台之上,她沉下气,带着宋代女子的气韵走进王希孟笔下的绿水青山画卷中,在垂目回首间找到了和角色的精神共通点。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当你跳完这142场,再回头看‘青绿’,会发现自己最初可能只了解了它的30%。”孟庆旸回顾“青绿”这一路,对于角色从浅层的认识再到持续至今的揣摩与探索,心有感触:“当你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之后,你会发现打开‘青绿’这座大门,它是无边无际的,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从相识到与它相融,就是对传统文化发现、沉淀和传承的过程。”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当代审美,激活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创新
这一年多来随团演出,孟庆旸化身“青绿”已经走过全国28个城市,凭借沉稳的古典气质与出众的舞蹈功底“圈粉”无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只此青绿》火遍大江南北,她十分欣喜:“我们能感受到观众越来越热情了。这一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青绿’,喜欢我们的作品,是因为文化的力量和大家有了精神共鸣。”
从舞台上的身姿变化、聚散组合,孟庆旸和剧组伙伴们在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古典美的理解中“移步换景、顾盼生情”。而在她眼中,每一次出场亮相不仅仅代表舞者孟庆旸,更代表背后整个团队的匠心巨制。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只此青绿》的演出中,人们所看见的不止是独步千载的山水画卷,其中有北宋画家王希孟与故宫展卷人回溯千年的相逢,还有画作背后的非遗技艺:织绢、颜料制作、制笔、制墨……在舞台上将一道道繁琐且细致的工序进行艺术化呈现,无一不体现出主创团队为表达传统文化用足了心思。
孟庆旸透露,在初排阶段,剧组除了参加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座谈之外,集团还协调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请来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演员进行非遗工艺知识储备的指导。“他们会专门讲解如何制笔,颜料中什么是石青,什么是石绿,《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又是如何运用的,其中蕴藏着很大的学问。”而这段特别的学习经历也令孟庆旸深深感悟到,从古人到今天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执着一生追寻传统文化、追求极致之美的匠心精神。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让大众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接受度更广了,尤其现在,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在热潮期,《只此青绿》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它将古典题材和现代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呈现,抓住了当代的审美和传播特点。”在孟庆旸看来,尽管作品是古典题材,却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一招一式,她强调,《只此青绿》是以当代审美来铸就的,“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通过《只此青绿》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共鸣和反馈更促使我们主创团队还有舞者意识到开放创新的必要性。”而主创团队以史为基,创新艺术表达手法,并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将科技、文化和艺术真正串联起来,才让传统文化真正“潮”起来。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在孟庆旸心中,《只此青绿》的第100场演出最为难忘。那是武汉首场演出,演出谢幕时,乐池升起,当聚光灯照亮站在乐池中央的集团剧组舞美老师的那一刻,她内心无比感动:“我觉得,我们集团整个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好,氛围特别好。因为大家齐心协力。每一个人,无论是台前的演员,或幕后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去捍卫自己的那份职责。这才能够铸造一部好的作品,能够一直延续在舞台上。”
一舞《只此青绿》,舞动《千里江山图》,演绎出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自信。在孟庆旸看来,这种自信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因为我们的骨子里就传承着这样的中国文化。”《只此青绿》成功唤起了观众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她为更多人认识并传播中国精神的伟大感到由衷自豪:“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一次都全情投入的动力。”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她力量”:不畏惧地面对人生
现在,孟庆旸已入行整整10年,同时也迎来了30岁的人生节点,面对大多数人对于舞蹈职业年龄的普遍敏感,她却觉得“人生才刚刚开始”。2021年8月9日,孟庆旸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写道:“日积月累,打破年龄的局限性。”赋予了30岁舞者新的定义,“20到30岁其实正是一朵花蕊逐渐绽放的过程,现在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看得出来,女性舞者的自信在于她愿意用一切关于“美”的事物形容热爱的事业。
作为90后知名的女性青年舞者,面对观众们的喜爱和纷至沓来的荣誉,她连连说自己是幸运的。“能接到《只此青绿》这样好的剧本,能够跟集团两位总导演周莉亚、韩真合作,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了。”孟庆旸认为是好的机遇成就了现在的自己,也是命运的眷顾让自己早早便成为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领衔主演之一,而事实上是过去多年的勤奋磨砺和日积月累让她的一切收获都有迹可循。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从小学舞蹈,这个过程一定是会吃苦的,尤其是肢体上的疼痛。但是正因为舞蹈,成为舞者身份所历练的这个过程,让我也有了一种特别有‘韧劲儿’的性格。舞蹈所带给我性格上的改变,让我不畏惧接受更多的挑战。”5岁开始习舞,孟庆旸的脚上伤痕累累。20多年来,她脚上用过的无数绷带见证了她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而除此之外,她也通过不断观看其他的表演艺术,如音乐剧、戏剧或海外舞者的表演来拓展知识眼界,挖掘自身的艺术能量。
“作为中国古典舞舞者,我们的作品一直都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但其实舞者本身也是很开放的,我们也都是多元的。”孟庆旸期望自己可以迎接更多的尝试,能够多元性的去接纳和学习到更多东西。
孟庆旸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我一直都是这么觉得,可能我的人生在30岁才刚刚开始。”舞蹈、舞台、舞者的身份已是孟庆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她也坦诚地表示,对于自己未来,首先会做一个愿意接受不确定因素的人。除了舞蹈,她也对其他行业的事物感兴趣,“无论是在舞蹈界继续做一名教育者,或舞台上的艺术传播者;或者在某一阶段发现了好的机遇,也会希望自己可以全方位地发展,锻炼以前没有发展到的其他方面,这其实都挺好。”
采访最后,孟庆旸透露,今年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聚焦在舞台上的“青绿”巡演之旅,也准备着将再次亮相于荧屏。而在更为长远的美丽征途上,她也愿意把“坚韧”这份舞蹈赐予的人生礼物分享给更多的女性同胞,她说:“舞蹈带给我不畏惧的性格,我也希望大家能够不畏惧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完)
《只此青绿》剧照(摄影/王徐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