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者,也是诗书画印“会通”的艺术家,还是从教超过一甲子、桃李遍天下的名师……他就是诸乐三。日前,由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北京画院、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展览汇集作品90余件,从诗画、书法、篆刻、教学4个角度,回顾诸乐三的创作经历和艺术人生。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浙江安吉人,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后赴沪求学,师从吴昌硕,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
在诸乐三的艺术生涯中,恩师吴昌硕是一个重要的坐标。“乐三”其名便出自恩师的建议,源自孔子“益者三乐”。
诸乐三的绘画注重诗情画意,他认为在绘画前要有诗意,而后生发画意。他的绘画作品多有题画诗,诗意与画境互为点化生发,相得益彰,意蕴横生。他还对楷、行、草、隶等各书体都有全面研究,尤以篆书和甲骨文更具个人风貌。
诗书画印4个领域中,诸乐三尤以篆刻突出。他秉持“印外求印”的治印理念。一方面,他能在古文字与金石文献学以及玺、印、鼎、彝、砖、瓦、陶、石中汲取精粹,融于印中;另一方面,他将自己对书法的深刻体会融于篆刻,其印常有虚实相生、苍苍茫茫之意。
诸乐三认为做学问应讲求不同领域的“会通”。他说:“(篆刻)没有各体书法的雄厚功底,光靠‘刻’是达不到的。没有书法的修养,在金石篆刻中就不会有墨气;反过来,在书画上,如没有金石篆刻的实践经验,书画上就不会产生古拙的金石气息。它们四者之间,是触类旁通的。”
自1922年任教于上海美专算起,诸乐三从教时间已超过一甲子。他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新华美专、杭州国立艺专,与潘天寿、吴茀之共同被称为“浙美国画三老”。展出的画作《兰石牡丹白头竹叶》,便是由三人共同完成。
诸乐三对现当代艺术院校篆刻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大纲,让这门传统师徒相授的艺术在现代教学课堂得以实践;他致力于在书法教学中建立博雅兼通的学术体系,培养出具备会通与思辨能力的学子;并以年近八旬的高龄,于浙江美院开启了书法篆刻研究生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诸乐三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中医。他早年入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行医问诊于中医院,从医23年。从医与从艺几乎贯穿于他的人生。医艺相通,在诸乐三身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字——“仁”。于从艺,诸乐三秉承传统文人的气韵风骨,继承了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艺文之道,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积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于治学,诸乐三以立德树人为毕生志业,为中国书画篆刻的传承竭尽心力;于做人,诸乐三饱含一颗慈善、悲悯之心。这也是本次展览主题“艺者仁心”的由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