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7月25日至26日,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由此再添一张“金名片”。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社会主义大国首都,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事关文化强国建设全局。
文化多样发展集大成
《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截至目前,中国电影票房榜上排名前五的影片,全是“北京出品”。2021年底,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在全国占比14.75%。
说起北京,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今天,北京正在以“一轴、两区、三带”为支撑,勾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基本面。
其中,“一轴”是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在700多年发展过程中位置始终不变,已经成为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两区”说的是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它们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承载区,是北京古都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三带”,包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涵盖了50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以及北京建城、建都的全部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北京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赋能文化,已经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注重发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独特作用。在北京,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进入演艺、出版、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新技术发展还催生了电竞、元宇宙等诸多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数字文化企业产出在北京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史家胡同博物馆、中国书店灯市口店……将这些文化设施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不难发现,很多首都市民的生活圈和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公共文化空间密切重合。越来越多的居民,置身于“触手可及”的文化氛围之中。
近几年,北京注重将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推动老旧厂房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北京坊、隆福寺、咏园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文化活动丰富多看点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环的里边儿,中轴线鼓楼大街,往东一拐弯儿……”7月22日至24日,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京味儿题材话剧《簋街》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邀请展演剧目在首都剧场连演3场。
戏迷心心念念的吉祥戏院时隔28年重张开业,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在新排版《日出》中开启试运营,正乙祠戏楼重张启幕上演四出经典昆剧……随着一批演艺新空间的亮相,北京市民有了更多看大戏的好去处。
一个月就有近500场涵盖话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儿童剧、音乐会等多种类型的演出密集推出,让“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北京文化论坛的举办地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作为戏剧之城最好的体现。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戏剧资源得天独厚——区域内共有剧场40个,占全市艺术类剧场总数量近三分之一。现有演出团体79家、演出经纪机构293家,全区平均每年各类演出5000余场,演出票房3亿元左右,其中戏剧演出场次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占全国戏剧类演出市场近一成份额。
北京还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
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近三年来,香山革命纪念馆将展览作为传播和讲授香山革命历史的“教科书”,通过一系列高质量展览,纪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文物史料捐赠等特色主题活动及“香山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理论研讨会”生动鲜活讲好革命故事,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7月20日,香山革命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突破100万人次。
截至2021年底,北京共有注册博物馆204家,藏品总数超过1625.5万件(套),是全世界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广度、密度和深度为全国城市独有,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之城布局日益清晰。
《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北京共有公共图书馆24个,总藏量7308万册;全市实体书店数量突破2000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一。
自习、听讲座、逛市集……在北京,实体书店早已不是单一的图书卖场。全民畅读艺术书店、自在博物书店、多抓鱼循环商店等复合式文化空间给阅读带来更多乐趣;小众书坊、善缘书舍、幽默书店等凭借鲜明特色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京杭大运河书院、中国书店绿心公园店、中信书店自然书店等让书香绽放在公园深处,陪伴市民度过休闲时光。2021年,北京开展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2000万人次以上。
文化引领首都发展新征程
在西城区,“亮出岸线、还湖于民”的理念,使近些年喧闹的什刹海安静下来。
加强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发展理念,正从文化中破题。
2018年10月,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北京市民开放。公园融入了运河文化、湿地文化,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在北京,若要欣赏古都文化,得去红墙黄瓦之间找寻;若要感受京味儿文化,得钻进核心区的胡同巷陌里。在北京,文化还有时尚包容的一面。
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创实验区所在地朝阳区,告别封闭运营模式、主动拥抱城市民生,正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事业融合的新思路。
该区有个郎园,是闻名京城的一处文化产业园。园区近年来大力引入书店、咖啡店和演艺中心,陆续运营电影、文学、音乐、昆曲、戏剧、青少年教育、公益等十余个文化体验模块,深受街里街坊们的欢迎。
像郎园一样,北京越来越多的特色文创园打开围墙,变成城市的博物馆、会客厅、后花园、图书馆,丰富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很多北京人看来,真正的历史文化街区不需要再造什么额外的景点,每一处街巷胡同、绿化水系、园区楼宇,每一处文物古迹、传统院落,都是讲述历史、传承文化的好载体。
面对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征程,丰富厚重的北京文化发挥着特有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始终生生不息,催人奋进。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