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有力推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造福古代、荫庇今人的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坚定支持者、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主要贡献者。
——中国形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路径。2005年,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世界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中国迄今入选的18个项目,涉及多种类型,比如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水土资源利用类、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林茶果类、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等农牧复合发展类。
2012年,中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至今已认定6批共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中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至今,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在全球率先系统地开展保护农耕文明、农业文化遗产摸底等工作,提升对历史文物的发掘保护水平,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和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及管理、科学研究、机制建设、推广示范等多方面展开积极探索,积累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独特经验。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和谐”理念。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智慧。保留“林中开垦、林下种植”耕作方式的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反映“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生活方式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这些类型多样、形态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均蕴藏着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
时至今日,中国一批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仍不断焕发新生机。延续1300余年、“鱼依稻而鲜,稻依鱼而香”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现已开发形成“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青田籍华侨华人在海外开设的2万多家中餐馆,青田稻鱼米、田鱼干端上了海外餐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区保留着7万多亩梯田、12.7万亩森林、174条总长752公里的大小灌溉沟渠,不仅仍然保持着“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系统模式,更开发出梯田红米、梯田旅游、直播电商等相关产业。“活着”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动分享相关经验。近年来,中国通过不断丰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在遗产发掘与保护、利用与发展方面已成为国际典范和标杆,为世界贡献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的“中国经验”。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
如今,中国农业文明的经验正在世界范围内润泽更多民众。稻田养鱼技术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多国推广,江苏兴化的垛田系统与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作系统结成对子……
此次大会期间,中国宣布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启动总额为300万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1000名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并推动在华设立能力建设参考示范中心。
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