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里绿柳成荫、荷花盛开。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中国网7月21日讯 (记者 苏向东)7月20日下午2点40分,正是盛夏最热的时光。此时,位于北京市德胜门西的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里却绿树成荫,湖水流碧,凉风习习。三三两两的游人伴着潺潺的流水声,说笑着用手机、相机捕捉眼前的美景:30余种荷花开得正艳,高高低低的荷叶铺满了水面,好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媚画卷。荷花飘香,蝉声悠长,野鸭嬉水,蜻蜓飞舞,为这都市里的田园风光平添了许多灵动。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恢复了历史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这是首都核心城区唯一的一处湿地公园,同时也是元代大运河什刹海西海漕运码头的终点。”蓟城山水西海湿地负责人李慧告诉记者,历史上的什刹海水域,最早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处河湖湿地。从历代留下的诗词到老舍先笔下的老北京什刹海,描绘出的都是一幅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如今这一历史风貌重现。
西海湿地公园2018年正式开放。占地面积10.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环湖步道长1450米。
李慧说,近年来,我们将“运河文化、诗文荟萃、湿地文化”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大力恢复湿地生态。在疏通环湖堵点、打通环湖步道的同时,结合改造恢复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种植区,包括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等,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鸭岛和两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共同构建出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
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说:“如今,这里不仅成为当地2万居民的休闲健身乐园,还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卡,感受古老运河的壮美,以及老城中自然湿地的人文景观。一天的人流量就达20万人次。”
西海湿地公园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千年古运河,流淌出时代新韵。
据了解,2017年以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加强: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实现开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已具备开园条件。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大运河北京段涉及的断面实现全面监测,主要河段水质已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形成了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大通滨河公园、顺义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一批滨水休闲空间。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更加彰显: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京东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恢复了“三庙一塔”古建筑历史格局。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三大文化设施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将成为大运河沿线文化新地标。今年6月24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7月20日下午,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主办方组织媒体集体采风,体验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最新风貌。
考察完西海湿地公园后,媒体采风团驱车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这里是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一环。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琉璃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郭京宁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首都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带,包含了距今50万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见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周琉璃河燕都遗址和860多年北京建都史的金中都遗址,从人到城市、到都城,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北京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例证。
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陈列室里,收藏着琉璃河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一套青铜尊、青铜卣和青铜爵组成的青铜礼器组合,器内珍贵铭文实证了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琉璃河遗址最新出土的文物。 这可爱的造型并不代表是面具哦,专家初步考证这是西周时期盾牌上的装饰。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据介绍,琉璃河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名单。2021年发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出土铜器、蚌器、骨器、石器、陶器等各类遗物178件。其中,出土于编号1902号墓葬的尊、卣、爵内铭文最令人瞩目。2021年12月19日,青铜卣铭文首次亮相,专家研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召公(姬奭)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实证了3000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同一年,琉璃河遗址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琉璃河遗址也由此成为北京全力打造的下一个申遗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遗产,努力建成全国文化中心的一张“金名片”。目前,《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已编制并公布实施,北京已全面启动“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金中都城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实施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启动金中都城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另一颗耀眼的明珠——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进一步加强,遗产环境风貌整体恢复提升,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主体结构实现封顶。
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已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形成了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北京长城保护新格局。截止目前,已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长城沿线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点组团规划,统筹规划、科学引领全市6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重点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北京长城文化节、箭扣长城修缮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实现长城整体保护。整合区域资源,全力打造具有国家标识意义的八达岭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以及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马台、将军关-黄松峪、沿河城-黄草梁等一系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将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三条文化带上的精彩故事也将在以“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中继续讲述。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