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全国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同比上月增长22.74%

发布时间:2022-06-16 09:19:25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原标题:5月非遗传播活力值解读 全国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同比上月增长22.74%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子项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2022年5月非遗传播活力值共计378854,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均值为126.83,较4月增长22.74%,非遗传播活力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活力汇总展示”板块中,广东、湖北、山东等省份位居活力汇总展示页面前列,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位居展示页面前三位。“地区活力展示”板块中,东部地区继续保持优势,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继续平稳增长。“地区活力进步展示”板块中,西部地区城市非遗传播活力值名次进步较为明显,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突泉县,均较上月进步700位以上。“非遗分类活力展示”板块中,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曲艺类非遗继续保持前列。

5月非遗传播活力呈现出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地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以“线上展览+线下展演”形式推动非遗活态展示;二是动画电影助力《格萨尔》史诗传播,更好推动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传统非遗;三是《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成效显著,陕西探索通过制度建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路径;四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探索以“旅游+”模式宣传非遗技艺,促进非遗创新性发展。

各地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以“线上展览+线下展演”形式推动非遗活态展示

5月18日,江苏南京、浙江宁波、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博物馆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以“线上展览+线下展演”形式,展示非遗技艺,推动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金陵工巧”非遗传承人展演,邀请南京18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演展示,让游客充分感受南京非遗魅力;此外,该馆还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永不落幕”的“云”展览、“云”课堂,让公众足不出户享受“非遗大餐”。宁波市各博物馆围绕各自馆藏主题,策划了89场精品展览、线上展览、文博专题讲座、研讨会、青少年研学等宣传活动。宁波博物院以线上直播方式,向公众展示木偶摔跤、大岙布龙、越剧快闪等民俗游艺,推动公众更好认识传统非遗项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结合民族服饰和刺绣技艺等极具特色的本土民族文化,举办“银装霓裳——黔东南民族服饰精品图文展”,通过民族服饰、刺绣等展品让游客感受苗族服饰装饰手法、工艺及其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以活态展示的形式,更好地传承多彩民族文化。

动画电影助力史诗《格萨尔》传播,更好地推动青少年人群的非遗宣传

5月31日,由史诗《格萨尔》改编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在四川成都举行观影会。受此影响,本月非遗项目格萨(斯)尔传播活力值增长280.47%。该动画电影主要讲述了少年时期的格萨尔王以大无畏的精神团结各部族,共同抵抗魔族入侵、建立新家园的故事。电影以动画为载体,融入了藏族历史传统,塑造了格萨尔王坚韧不拔、惩恶扬善、临危不惧、乐观向上的英雄形象,更好保留了其中的神话元素,对此,青少年有着较高的观看热情。因此,动画电影能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普及《格萨尔》史诗知识,提高他们对传统非遗的了解和认知,更好地推动《格萨尔》史诗等非遗实现活态传承。

《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实施成效显著,陕西探索通过制度建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路径

5月11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就《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简称《条例》)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介绍,阐明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遵循的原则。受此影响,本月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的传播活力值增长43.61%。

自2022年1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秦腔的人才培养、保护传承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启动“薪火相传·名家传艺”工程系列活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授技艺,传承经典剧目及戏曲行当技艺;推荐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深入基层文艺院团传授折子戏,为基层文艺院团培养戏曲表演骨干人才;通过优秀艺术家在线教学,拓宽秦腔艺术的传授、传播途径。在传承保护方面,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成,成为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一次探索实践。易俗社文化街区将易俗社原址提升改造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作为多位一体的文化教育展示体验中心,向观众展示易俗社的百年历程、艺术成就、精神传承以及秦腔艺术的发展与兴衰,通过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了秦腔的发展史乃至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完成硬件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易俗社还加强版权开发,先后复排《双锦衣》《三滴血》等80余本(折)剧目,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创排的《劳模刘西有》《织梦人》等剧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自《条例》实施以来,当地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活动,让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各地通过制度建设推动非遗传承活化利用,探索了新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探索以“旅游+”模式宣传非遗技艺,促进非遗创新性发展

5月19日,2022年“中国旅游日”内蒙古分会场系列活动在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活动现场,围绕“中国旅游日”主题,兴安盟各地集中开展了特色产品及非遗产品展。通过银饰、剪纸、奶制品等,全方位展示着兴安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受此影响,本月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突泉县位列“地区活力进步展示”板块前列。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更好服务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非遗与文化和旅游工作相融合,兴安盟非遗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非遗展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通过举办非遗文创大赛,激发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提升技能水平,创作出多种刺绣、根雕、剪纸非遗衍生品,既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时代要求,也提高了非遗的影响力、竞争力,让非遗“活”起来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根据当前疫情发展态势和疫情防控政策,预计6月全国非遗相关活动仍将以线上举办为主、线下活动为辅,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端午节等节庆活动,非遗传播活力值有望继续增长,各地非遗主管部门探索利用新闻报道、线上直播、3D线上展览等形式和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渠道,活态展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成果,宣传我国非遗保护、利用成效,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门类视频、直播点击和观看量及节庆相关非遗项目传播活力值有望进一步增长。(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