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艺术教育需关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尊重艺术内在规律与发展逻辑,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健全完善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应用与传播体系,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强化中国特色,推动艺术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跨界、创新为特点,以满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四新”建设的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发展性等主要特征对艺术学有良多启示,为艺术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新机遇。在“四新”语境下,在梳理、审视当前艺术学发展的基础上,从艺术学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探索艺术学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径,推动艺术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艺术文化,加快推进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成为时代的强烈需求,“新艺科”呼之欲出。
一、积极对接“四新”发展,把握艺术学学科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艺考热”持续升温。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其中艺术类考生报名人数为117万,艺术类考生占全部考生人数的10.92%。与此同时,艺术学也全面渗透、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国民日常生活,并在以美育人、净化心灵及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期间,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推动艺术学从一级学科上升到学科门类。艺术学与“四新”建设的不期而遇,使艺术学具有了政策支持的广阔空间,并推动艺术学结合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提质增效。
第一,艺术学和新文科相结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社会越发展、越文明、越进步,对文化艺术需求就越多、越高。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其对审美情感的濡染外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当代,世界面临着环境、生态、伦理风险,艺术学要积极关注理论、实践和功能问题,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修复和补缺人文精神,做到“立人”过程和“人立”结果的统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道路,建立中国艺术学派。
第二,艺术学和新工科相结合,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文化、艺术和技术深入融合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为标志的智能时代,艺术学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度推进艺科融合、产教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呈献了50多组更新升级的“老字号”作品,实现艺术创意、技术、市场与产业的有机结合,用创新设计为“老字号”带来新生。
第三,艺术学和新农科相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开展艺术乡村建设,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农副产品、乡村手艺等特色资源,以艺术创意激活乡村文化和产业,助力农村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设计助农”助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自2006年起持续开展“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相关设计创意成果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使乡村手艺等能见度低的民间艺术步入国家艺术殿堂,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弘扬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广泛的积极反响,学院也成为全国民艺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学院正在实施乡村“厕所革命”与“设计助农”计划,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
第四,艺术学和新医科相结合,共建“健康中国”。艺术心理疗法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手段,患者通过欣赏画作、浸泡音乐、观看影视甚至自我创作来排解压力、医治心理创伤,给医患之间的技术交流带来诗意,达到更好的心理疗效。艺术的介入也能提升医疗产品的价值内涵。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持续开展无障碍设计、疫情防控产品设计,参与完成的假肢外壳原型设计已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积极对接残奥会运动员,使艺术设计走进健康生活。
“四新”提出以来,众多高校在顶层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改革探索,形成了诸多可供参考借鉴的成熟经验,给艺术学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注入了新内涵和新给养。“新艺科”要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按照新文科提供的方向、标准和价值判断,积极回应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推动艺术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应用与传播体系。
二、立足学科融合发展,构建“新艺科”学科生态体系
“艺术不仅是一个美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各方面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只有进行多样性的跨学科研究,才会把艺术多面的特性丰富地展现出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传统艺术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理论定位、表现形态及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拓展,学科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多学科融合能力、多专业协作能力、社会系统设计能力需求强劲。因此,艺术学要强化开放思维和融合思维,积极与其他学科对话,加强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和融合发展,从新视角、新技术等方面加强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跨界交叉、嫁接移植、深度融通,进一步发挥艺术学的综合优势,实现跨学科或超学科基础上的合作赋能与革故鼎新,建成艺术学主导的全方面互通且内涵丰富的“新艺科”。
一方面,以交叉融合为动力,打造新的学科体系。就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而言,艺术学既要与哲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通过能量互换和理论整合,提升艺术学的学术底蕴,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与工学、医学、农学、理学等自然科学交叉融合,丰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助力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提升科学研究的活跃度,并吸收理工类学科的科学精神为艺术学自身增加新的智力结构。就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而言,既要推动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使各学科的亲缘关系更紧密,也要将艺术学的触角伸向传统和前沿:在传统的维度上,要建设好文化遗产学学科,建筑群、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等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亟待进行发掘、保护及创新利用;在前沿的维度上,要瞄准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驱动,加大艺术学与工业设计的融合,实现文化创意与智能制造双向赋能。通过内部多学科的借鉴、交叉、吸纳、整合,将艺术学建设成为具有更好的内部完整性和外部独立性的高质量学科群。就一级学科自身而言,也要在强化既有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设计学为例,设计是科学、人文、艺术、技术多元结合的智慧结晶,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推进设计学与经济类、管理类、轻工类、材料类、工程类、人文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共生互动,构建新型学科建设体系,全面服务生产、生态、生活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要通过知识重构和学术创新,培育新的独立学科,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专业,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积极申报新增学科专业,使新兴学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实现艺术学学科专业体系的扩容,形成更全面的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传统的学科建设已不能有效回答并解决某些新问题、新需求,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创新需求为导向进行前沿性探索,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聚力突破。“科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建设新兴学科,推进新兴学科研究同样要坚持这样的原则。”特别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突出应用性的艺术学,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回应新技术、新需求和新国情,及时关注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建设路径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重视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快知识整合和资源流动,形成纵向横向交叉的有利于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和精品力作的宽松环境,构筑“新艺科”发展的优质平台。来自多个学科的研究者互相合作,既在各自原有学科根基上做增量,又将各自的增量汇聚整合成新的交叉学科,并可以进一步凝练提升为更具完整性的独立学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国家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的相关部署精准发力,跨院校、跨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分别于2014、2019、2020、202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在积极助力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形成了美丽乡村设计研究、设计文化与政策研究等研究方向。在重大社会服务项目上,学院同样根据国家需求汇聚优质资源。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成功举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完成峰会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礼仪服装等五大领域艺术创意设计,整体设计贯穿“从礼乐文明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线,发挥从传统工艺到前沿工业设计、从理论研究到3D打印建模等多学科集成优势,做到了凝练典型符号意象、推进视觉传播、以优秀的创意设计和艺术陈设服务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以及外交理念的表达与传播,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国风格。
三、立足文化自信,构建“新艺科”学术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新艺科”学术理论体系建设关乎学科今后的发展之路是否长远平坦。在“四新”教育理念下,我们既有的艺术理论与经验,已经难以高效地指导今天的艺术实践。以“四新”建设为指导,突破固有的概念和社会认知,借鉴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学术体系,丰富已有的理论范式与方法论,做出新的、有充分学理依据和现实应用价值的概括,实现思维理论创新、实践应用创新,建立起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中国艺术学学术理论体系,促进艺术学研究的高效运行,势在必行。
第一,“新艺科”要有中国特色。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新艺科”学术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紧扣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注重人民性、民族性,走中国气派的艺术之路,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在对国情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中提升学术并建设学科。具体而言,要深入总结中国传统艺术及现代艺术经验,汲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研究的精华,阐释、拓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结合当下艺术实践,在本元文化中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精神,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出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重大艺术理论成果和精品力作,提升中国艺术的生命力、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传统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符合学院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体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滋养和能量并注入新活力。
第二,“新艺科”要有国际视野。国际化是“新艺科”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主流是经、史、子、集;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才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体系。其间,中国艺术家也努力进行着中西结合的不懈探索,中国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在跟西方艺术学的相互借鉴、兼容并举中不断演变、发展、完善。艺术研究者应树立全球意识,培养跨文化思维与超越文化界限的创造力,关注国际艺术发展前沿,及时洞悉和适应艺术领域的变化,吸纳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引进外来理论对当代艺术学理论建构给予支撑,将本国实践与国外经验相结合,拓展具有多元性、世界性的视野,扩大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补充、丰富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特色艺术走向国际的传播者。
第三,“新艺科”要有新突破,解决新问题。艺术学研究要立足时代需求,顺应艺术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关注新问题,更新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探索新的实践方法与研究范式,进行学术前瞻布局和机制创新,实现理论突破、实践创新和研究模式的超越。“新艺科”的学术研究,需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与障碍,传承借鉴不同门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切有益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将科学、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使艺术的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在艺术学与不同学科特别是与最新科技交叉融合过程中,艺术家不仅要在艺术实践层面放开手脚去积极创新,更要在理论层面去领会认识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自身的美学价值,思考人工智能如何进一步为艺术语言、艺术形态、艺术创新服务,给传统艺术学研究带来更加鲜活和高效的滋养,还要发现和运用艺术与科技之间交叉融合所创造出的社会贡献,进一步加强艺术成果、艺术产业与商业融合发展。
第四,“新艺科”学术体系的建构,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通过艺术实践的大量开展实现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寻找适应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二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新艺科”学术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把已有的学术体系全面否定,要在批判反思中继承传统的学术体系并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加以创新。三是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要以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先立足传统再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西方学科的设置,但不能削足适履,把西方作为绝对标准来要求、束缚我们自己。”此外,还要改革评价制度,建立适应艺术学交叉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新艺科”的学术体系更加完善。
四、立足现实需求,拓展“新艺科”应用与传播途径
“新艺科”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把握艺术教育中艺术与科学、技术与文化、本土与世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悉心捕捉并解决社会变革中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建立更具活力的科研体制,将艺术教学和科研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不断提升教育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
第一,服务国家美育建设。艺术和美育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在体验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疏导情感、提升人格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到,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高等院校必须加强美育工作,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元协同育人,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做好美育教材研究、编写工作,凸显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是提升全民美育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全民美育水平的上升与否直接关系到精神小康是否成熟的问题,涉艺高校要积极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艺术家要走进寻常百姓家,致力于发现美、培育美、创造美、传播美,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和美育意识,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担起社会美育的重任。
第二,服务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资源。“新艺科”要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提炼中国特色艺术学科的系统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并加以传承和创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吸收和融合中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传统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艺术家应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扎根中国大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凸显艺术的实践性、创造性、意识形态性,坚守工匠精神,弘扬中华艺术,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的自我认同并做好价值引领,以精品奉献人民。抓好“中国艺术大讲堂”建设,通过汇聚名家、展示名作,展现艺术辉煌、时代风采和美育特色,实现学界与业界的交流,促进艺术教育与社会实务的结合,做到更有温度地弘扬主旋律。
第三,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新艺科”要辅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及传统工艺振兴,参与艺术教育扶贫,为行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艺术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新时代,艺术学与市场、产业、工程、信息技术的联系越发紧密,“新艺科”建设要更加真切地观照现实生活,匹配科技进步,更新研究方法,积极对接企业、行业发展,对接产业转型需求,建立跨学科交叉应用型艺术学,构建更加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成果转换速度,打通艺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不断形成有价值的战略性咨询、有作用的应用性对策、有意义的实践性创新,从而引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完善艺术产业结构,关注艺术商业、艺术区域链、艺术市场、艺术科技、艺术金融、艺术衍生品的发展进程,推动市场需求的艺术生产与创作。对接民生服务,为人民而设计,为乡村而设计,为传统工艺振兴而设计,为生态文明而设计,促进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重收获。
第四,充分彰显中国文化艺术的“全球磁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在交往速度加快、交往信息增大的今天,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国际,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互鉴,加强优质艺术资源共享,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融入国际大潮之中,提升中国艺术在世界艺术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一方面,吸收利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和优质教育资源,洋为中用,但不能全搬照抄,而是用中国艺术观念和形式解构西方艺术,同时在与外来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优化自身定位,使中国艺术融入世界艺术体系的同时兼有不容取代的特质。另一方面,了解域外学者观照中国艺术及理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探索中国艺术的时尚表达与国际传播范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加中国的优质艺术供给,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出,使中国文化艺术与国际潮流同频共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文化多样性条件下的人类文化认同,提升中国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新艺科”,推动艺术学高质量发展,是2035年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新艺科”的“新”,既是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完善的规律和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当下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与科技迅猛发展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学科自新。“新艺科”建设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聚焦高质量发展,搭建创新平台,追求学理创见,推进成果转化,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应用与传播体系的结构性变革,有效提升艺术学的研究水平和社会贡献度,推动艺术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成为“四新”理念的践行者,开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建设道路。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