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国际博物馆日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如何守护和传承乡愁?

发布时间:2022-05-18 21:26:41 | 来源:央视新闻 | 作者:王泽华 吴媚苗 陈庚 万存灵 白植清 何丽丽 何灿 陈静 王淋萍 | 责任编辑:姜一平

今天(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故事,也成为现代人灵魂的栖息地。走进博物馆,每件展品之上,都印刻着前人在故土上的智慧与创造,塑造着今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传承着人类对美的思考与感悟。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这座线上博物馆里,一栋栋古宅古建、一项项民俗技艺,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浓浓乡愁,彰显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那么,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呈现将带给大家怎样的独特体验?在以县域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村落将如何迎来新生?


虚拟的馆藏,实在的帮扶


“高迁古村位于仙居县白塔镇,是吴氏聚族而居的单姓村落。历史上,它北有吴氏大宗祠、崇相寺,西有桐江书院、胡公庙,南有吴时来祠堂、西罨寺……”打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网页,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特展就映入眼帘。高迁的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那时,安化知县吴栝和他的弟弟从事郎吴椿从下砾徙居高迁,成为高迁村东宅和西宅的始祖。


高迁古村建筑保留了明清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循着特展渐次浏览,一幅古村画卷徐徐展开,仙居吴氏建村源流、白塔盆地自然地理、高迁古村民风民俗逐渐入耳入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说,特展上线月余,虚拟的展馆已经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在的帮助。“他们特别高兴,村里面的老百姓告诉我们,自从‘数字高迁’搭到了传统村落博物馆这个平台上,旅游人数翻了倍,给村民就带了很大的经济收入。”


传统村落是古村古建,更存在于人们心中


特展之外,村落全景馆、影片馆、口述历史馆等六大专馆,通过三维实景、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各个村落的独特内涵。在口述历史馆,人们口耳相传的传统村落故事,在每一个当地普通百姓的讲述下熠熠生辉。


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居民蓝鹰口述史


四川省成都市洛带古镇居民蓝鹰讲述说:“洛带古镇在三国时候叫万福街,后来诸葛亮兴市,把这改成了万景街,实际上就是刘备的后花园……”山西省北社东村村民李焦伍介绍:“我叫李焦伍,是北社东村村民,今年82岁了……”浙江省福德湾村村民郑立标说:“我的名字叫做郑立标,今年76岁,我们这些姓郑的,从温州搬到这里已有322年……”传统村落既是一砖一石、一街一巷的实体,也是身在其中的人们心中无法磨灭的故土深情。


数字博物馆——逝去记忆的胶片


2018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至今的四年间,内涵不断丰富,目前村落单馆数量已达606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董红梅介绍说,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就是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留住这份乡愁。董红梅说:“要让我们的后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我们从哪里来。不可能每个人都身临其境到传统村落里去,所以我们设计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传统村落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多,有一些还是没有文字的,就通过村子里面还在的这些老人们、乡贤们口述村史,用数字化的形式把记忆留下来。”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老寨


董红梅说,在为现实中已不复存在的景致惋惜的同时,线上留存的一份珍贵档案多少让人心生宽慰。“云南的翁丁村在2021年一场意外的火灾中,上百座传统的茅草屋被烧毁了。可是大家到我们博物馆里去看一看,图文资料、VR的全景展现等,详细记录了佤族村落的村容风貌、传统建筑、传统习俗,这可以说是抢救性保护,留存了珍贵的资料。”


最浓的乡愁在村庄,最绿的底色在田园


如果说这座博物馆只是中国万千传统村落的一份记忆胶片,更浓的乡愁还在广阔田园。在浙江金华市磐安县九和乡三水潭村,由于村里的戏班子远近闻名,村里决定将婺剧元素与村庄发展结合起来,鼓励每位村民都掌握一门与婺剧有关的技能。


浙江金华市磐安县九和乡三水潭村浓厚的婺剧文化氛围


而在西南边的武义县俞源村,当地古建营造技艺精美程度令人惊叹,几乎每个大宅都有大量木雕、砖雕,巧夺天工。2020年俞源非遗馆开馆以来,260多名学员参加了雕刻、泥水画、泥塑等各类培训。省级非遗传承人王舍安说,从这些学员身上,他更看到了村子的希望。“每一个花窗、花梁都有故事,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雕得栩栩如生。光靠自己做是肯定不行的,要培养一些人才,才有传承的希望。”


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拥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群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6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52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3380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党支部书记李发东说,如今乡贤再回家,心里装着的已是满满的自豪。“目前利用古村落的资金,把几个比较出名、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修缮了,特别是四德堂、爱春楼、泰安楼,保存都比较完整,利用价值比较好。外面的乡贤回来,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


福建晋江市梧林社区展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史、闽南华侨的文化史


福建晋江梧林社区,在历史上是一个因侨乡而闻名的村子。这两年,村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修缮传统建筑群,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此间变化,30年前嫁到梧林的居民许淑娥看得真切。“那时候村子要进来是山路十八弯,都是要从别的村庄过来,菜市场也没有,以前出去敢和人家说你是梧林的,都没人要嫁给你儿子了。现在我走出去都是带风的了,都不敢想象这个村庄会发展成这样。”


就地保护、活化利用


传统村落应是宜居乐业的家


就地保护、活化利用;保护不是为了游客,而是为了世代生活在当地的村民。日前,《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其中强调,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景观环境,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董红梅认为,活化利用,就意味着要让当地村民真正体会到生活在传统村落的便利和舒适。“传统村落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想焕发新的活力,就要把村里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展好。传统建筑,城里人看着可能觉得好,但实际上生活在里面的人不一定方便。我们现在就帮助他改善,让生活在这里面的人生活品质能得以提升,才可能留在传统村落里,把他们优秀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边是古村古建,一边是球场欢笑


在因医学闻名于世的岐黄第一村——广东潮州浮洋镇井里村,孩子们正在近两年新建的球场上恣意奔跑,一边是古村古建,一边是球场欢笑。博物馆里,过去得以铭记;现实中,传统迎来新生。


(记者王泽华 吴媚苗 陈庚 万存灵 白植清 何丽丽 何灿 陈静 王淋萍 梅州台 潮州台)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