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发布时间:2022-02-25 09:06:1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赵晖 杨大勇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图为方志宏(左)在固始县孙滩村调研民间歌谣。 方志宏供图

中新网信阳2月24日电 题: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作者 赵晖 杨大勇

唱民歌、玩皮影、唱花鼓、玩花挑、猜灯谜、剪窗花……虎年春节,处于大别山地带的河南信阳地区的“年味”分外浓厚。看到这些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活跃在民间,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寻觅者、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信阳农林学院知联会会员、无党派人士方志宏副教授充满自豪和感慨。

以最贴近的姿态“亲近”民间文化

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是方志宏10余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其间,她奔波于山川乡野,走村入户,以最贴近的姿态寻觅、研究、保护、传承着大别山区的民间文化瑰宝。

和民间文化“打交道”,方志宏说完全是因缘巧合。2010年,她到信阳市商城县进行调研,接触到剪纸、叶雕、木板笔画、信阳民歌等民间艺人,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所打动。从此,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觅研究民间文化艺术之旅。多年来,一项项民间艺术在她的抢救整理下,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不断绽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在方志宏看来,民间文化艺术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需要有人发掘整理,提高理论层次和知名度,服务当下乡村振兴。为此,她从一人拎包下乡,到组建起团队,和志同道合的年轻老师一起“拾遗”民间,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更多挖掘民间文化的时代价值。

多年追逐只为让乡村更有“文化味”

在方志宏看来,民间文化艺术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是当下乡村振兴难得的文化资源。但需要有人发掘整理,提升其理论层次和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2018年的腊月二十三,我和团队成员冒着大雪到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调研,看到曾经的贫困村民间艺术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还自发创作了多首反映乡村振兴的新民间歌谣,一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景象。”提到那次调研,方志宏说“深刻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她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与信心。

她向记者介绍,信阳地处大别山区,不仅有大量存活在民间的艺术文化,还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源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及研究,可以很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产业振兴。”

为用好这些资源,方志宏和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信阳8县2区,对当地民间歌谣、谜语的文学性及社会性进行研究,对皮影戏等民间技艺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先后收集整理信阳民间歌谣2000余首、歌谣谜语150余首,填补了信阳地区民间歌谣谜语空白。2020年6月,她作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编委会成员,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增添了歌谣谜语内容,为信阳市、商城县、固始县获批“河南民间谜语之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与此同时,方志宏坚持把科研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先后撰写《信阳民间歌谣谜语的产生、分类及艺术特色分析》《信阳民间歌谣传承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信阳民间歌谣服务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等多篇论文及调研报告,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作为信阳市首批文化产业专家,她敏感察觉到发展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带领团队创立红色文化品牌“馨桂飘香”,助力大别山老区红色文化产业振兴。

做优秀民间文化的“行吟者”

谈到未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方志宏说,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及其时代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等,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建设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方志宏说自己是“优秀民间文化的行吟者、品牌战略的践行者”。她介绍,民间优秀文化元素具有其他产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体现出农村农民特色,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要找准优秀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给具有一定经济、文化价值的农村传统文化加入现代元素,实施特色农村传统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春节期间,闲不住的方志宏除了通过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学生讲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一直在思考“馨桂飘香”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她计划将红色歌谣和木雕版画技艺相融合,进行红色文创设计及实施。现已创作出11大类、200余种“馨桂飘香”红色文创产品。她认为,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旦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妥善经营,将会成为大别山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