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BBC曾推出一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纪录片用一种非常诚恳的、对杜甫中晚年生活轨迹的追随,试图“以外读内”,传递出西方视角解读下的杜甫。当时纪录片的效果是令人惊讶的:人们讶于海外对杜甫理解很深的专家学者,甚至普通人,都远比想象中多;在新视角中,杜甫的人格魅力、文学成就,在诸如“酒神”“日神”“莎士比亚”等比较联系中,呈现新鲜而不失通透的意义。观众会有种他们竟然从另一条道路抵达了罗马的感慨。
2021年底,央视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以相似的追寻,提供“以内读内”视角下的解读。纪录片以杜甫、孟浩然、王维、岑参、李白的顺序,约请诗人西川,书法家鲁大东,学者郦波、杨雨以及作家韩松落分别进行伴随式游历。
诗歌是诗人在时间与空间里,对一切感受的吐纳。当隔着千年,诗人逝去,时光不再,而我们仍拥有那些隽永的诗句和亘古的空间。重新去走他们走过的路,人们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似乎都多一重维度,增添很多具体的想象。从天水到成都,从西安到新疆,从武汉黄鹤楼到温州北麂岛……壮阔的山水在镜头与诗歌里徐徐展开。
最喜欢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我觉得仍然是关于杜甫的旅行。诗人西川一直是杜甫迷,他经历过很多人的心路历程——少时喜李白,岁长爱杜甫。很难说从何时起,杜甫那些在颠沛流离中的沉郁沧桑,对世间一切痛苦的悲悯,会慢慢化作一个具体的灵魂走进心间。
西川的这段旅程,是杜甫遭逢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转折期的旅程,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杜甫带着家人从天水向成都出发,被时代的洪流剧烈冲击。在今日三峡,江山大貌其实没有质的变化。纪录片采用许多高空镜头,西川乘坐的轮渡随波奔流而下,无人机忽然拉起的视野,收入两岸葱郁的青山与更远处的苍茫水线,狭长的辽阔是难以言说的孤渺。这种视觉冲击是震撼的,它让人忽然明白山水与时间同在的奔涌是怎样的,而那些伟大的诗句中,诗人好像天然就拥有了这样的视野,拥有更高阔的视野下对时间与空间的俯瞰与抒怀。
巴蜀之地,杜甫的日子时好时坏,却始终贫困。在夔州,他写下400多首诗迎来创作巅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既悲怆又肃杀的句子,让杜甫的长江成为某个秋天唯一的长江。西川的行脚,仿佛探入到时间和杜甫生命困境的内部,去还原那条江、那个秋天,仿佛亲眼看着这些山水,被悲号的大风吹拂,才能更明白诗人经历了什么,又如何将一个人的痛苦化作对人间所有痛苦的体察与悲悯,辽阔成诗行。
其他四集也是以这种人文与山水交织的格局拍摄的。在《孟浩然:故人》一集中,我们一路领略着孟浩然为期四年的游历。他科考失利,从故乡襄阳出发沿浙东的漫长旅行治愈着失意的心。他走得很慢,大多数时候需要乘舟,湿润的山水,似乎带来了更多静气,他用安静体察一切,抒发一切。书法家鲁大东追寻诗人的缓慢足迹,找寻山水在晨光或夕阳时分那些翕微却充满灵意的偶然,这些瞬间在千年前存在,千年后依然存在。萧瑟落寞的小岛,日暮烟渚的江上,人到中年所求不得的自我寻找,却让诗人越来越收获诗歌本身的温暖,也最终让这段旅程显露出生命怀璧的最终真意。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诗人故乡或者旅途中渊源很深的地方,从县城到乡村人们对诗人的纪念,以及许许多多敝帚自珍的民间研究者。如果不是纪录片带来出镜机会,满心满口对诗人的理解,细致到对一块碑一行字的揣摩、考据,都不会有人知晓——他们是那么可爱。这样的研究无论高不高深,有没有学术价值,都充满一个诗歌大国该有的、最沉淀的样本。乡野或者江湖,一样爱诗,爱那个曾经到过他们的土地,在那里寄居过的伟大灵魂,爱那些从幼时起就在祖父口中流传下来的传说。对诗歌和诗人的骄傲与赞叹,是传统文化里近乎神圣的一部分,证明了现代生活里永未丢弃的珍贵。
五集纪录片,每集侧重点略有不同,有的偏于旅行和自我对话,有的重在对诗人的理解和想象。它没有追求专家级别的注解剖析,只以旅行作为注脚穿线,带来的山水和诗歌赏鉴都是耐看的。当然,有没有对文学的实景体验不影响对文学本身的理解,比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有可能比实景更美,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或者说人心中的边城,永远比真边城隽永。但这部纪录片仍以优美壮阔的镜头、深入浅出不聒噪的旁白,启发人们去触摸诗人丹田,理解他们如何在时光、山水、阅历的交互里,吐纳出那些永恒的美和感动。就凭观看后萌生对五位诗人更鲜活、切肤的感受,这部纪录片就实属值得。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