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中外戏剧家相约北京探讨剧场未来

发布时间:2022-01-18 08:51:35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田婉婷 | 责任编辑:秦金月

1月14日至16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艺术论坛和演出推介会“艺术向未来”在北京中间剧场举行。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超过40位顶尖艺术家和学者作为嘉宾,就剧场定位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美育教育、跨界新演出等话题开展10余场主题演讲和6场高峰论坛对话。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剧院发展,演出内容始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艺术的守正是创新的基础,讲述中国故事,基础就是要继承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精神,汇聚儒家思想,文人气质,更需要宣扬和亮出中国人的活法和中国人的底色。”在田沁鑫看来,科技进步给艺术带来了全新的改变,科技赋能已经成为了一种新业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守住中华文化之魂和民族文化之根,还要与时俱进,立足时代发展,用创新的艺术和科技的手段相结合,让戏剧的文学与戏剧的演出成为引领文化大潮的新经典。”

虽然现在艺术和科技联系得非常紧密,但业内人士认为,科技的突破应该跟着内容走。戏剧导演赖声川表示,“我们应该往新的科技方向走,但是科技方面的突破必须从内在先突破,走向转化,如果是这样的走向,这些突破是应该的。在疫情年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剧场?就是需要能够连接大家,能够连接彼此,到更美好的未来。”

技术与戏剧如何结合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官林也提醒大家关注内容本身,“科技赋能也好,沉浸式也好,好像已经成为中国戏剧的潮流,过多强调线上,而忽视了线下。重视线上,忽视线下,是削弱戏剧本体的可怕的倾向。我们话剧演员的台词、表演、感情,这是生命之本,不能因为有了科技赋能,有了沉浸式,就把这些东西削弱了。艺术家创造的主观愿望,艺术家创造的主观的激情,还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剧场里面演员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我觉得这是戏剧艺术永远不能改变的。古今交融中,如何把传统的东西现代化,把经典的东西时尚化,这些值得我们考虑。”除了戏剧之外,音乐也如此,在全球疫情持续的时代背景下,国外大师名团不能造访,中国古典音乐行业进入了“内循环”。宋官林表示,“新一代的吕思清在哪里?既然面向未来,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国际戏剧制作人、原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制作人翁世卉也认为,“如果舞台上的呈现特别新鲜,能让观众有感官和心灵的触动,这就是有益的尝试。技术与戏剧的结合,如果能够找到核心的点,就非常有意思,如果找不到,那就是烧钱。”

走中国特色音乐剧的道路

除了需要关注内容本身,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业内人士的一致追求。

资深音乐剧人、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从音乐剧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剧的探索是很多条道路同时在走的,我觉得有一点会越来越有体会,就是中国要敢于走中国特色音乐剧的道路,当然也要借鉴世界上优秀的好的戏剧创作的方式,这两者都不能偏废。” 费元洪认为,国外的音乐剧到了创作层面是有历史传承的,跟歌剧,甚至是古希腊戏剧都是有关联的,中国音乐剧借鉴西方音乐剧的时候还是要结合中国人的审美,“音乐剧是用音乐戏剧来呈现,肯定要有中国审美的东西,音乐本身就是形而上的表达,跟我们戏曲的审美是有贴合的,我们更要有文化自信,去寻找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认为,“现在年轻人喜欢国风,音乐剧观众是女性观众和年轻观众为主,国风的回归使我想到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富矿太多了,要让年轻人喜欢,就是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东西要有当下感,现代感,当下意识的转化,让年轻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能够引起共情,这是挖不尽的富矿。”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满羿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