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青春风采
雕版印刷在直播平台上吸引成千上万年轻人观看,京剧脸谱图案印到腕表上,故宫文物变成新颖的文创形象……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广泛运用和精准传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非遗,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可以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年轻人关注非遗,渴望深入了解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非遗传承人应主动作为,深入了解年轻群体的所思、所想,增加非遗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一方面,在发扬与传播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通过新技术进行活态展示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另一方面,非遗元素主动与新国潮联动,通过优化设计、增加个性化方案,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品位。非遗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既能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也能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互动。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发利用。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同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相关部门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90后占比逐年增长,为非遗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年轻一代已开始接棒,非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青春风采。
(作者陶晶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教师)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05日第12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