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材《三鸟》
“高山仰止”。书写茂老,是向茂老致敬,向美好致敬。在点滴翻阅他的材料,行访和聆听前辈们的讲述中,心灵浸润着仙液琼浆,不由自已地长出东西来,于是便有了这一组九首“致茂老”。
——千黛
(一)丘山养素
丘山云濛缘自性
花鸟故我其中识
痴恋诗书忘晨早
黄莺报晓鸣已迟
山水经史研注引
射的玄白预米值
大化春秋多风雨
风里雨里总带诗
(二)步虚
天风吹浮域
万象入幻程
所来真善美
缘去笔不空
大块假我手
腕上步虚声
随心走肆意
任性写从容
(三)隽梅
饥年逢大雪
寒号鸟不鸣
人亡四五十
日日教心惊
冷手提冻笔
念念探梅情
花开知我意
一瓣慈香凝
题记:茂老日记所载,1942年清明,济南市大饥之年,日均饿死四五十口人,自家买来准备养起的小鸡三只冻死了两只,人鸡同命悲莫悲。如此情景下,茂老接连观梅、画梅,并写“自有梅开后吟诗兴不降”,文士心怀,焯焯可见。
张茂材《三只小鸡》
(四)长风夜怀
放目秋冷花零,抬笔墨凝霜浸,风中竹竞。长叹此身何为人,悲与欣,天地双沁。
似闻孤鹤长鸣,犹对寒庐铜印,琴上弦硬。且开怀抱和雪舞,空与静,左右两襟。
题记:茂老曾给父亲写过一纸“苦学”,如今读他的日记,才知他的“苦”是什么苦,那是一个时代中国人共同的苦。茂老所记平阴县一县之长拿玉版宣索字画,此纸却既不能写也不能画!此种滋味,令人唏嘘,似乎明白了茂老所写“一斗珍珠一斗粮”的那个年月里,他的“耐冷耐苦”是怎么个耐法儿了。
(五)瑾修
松竹伟岸菊有味
一把水仙一树梅
苍石常镌刀上美
苦铁温柔笔下培
案头山水随日月
腕底文章带春雷
清风不知丘园老
又卷芦花鬓边飞
题记:岁月清苦,茂老一句“士到饿死不说贫”,清香之气扑鼻而来。他不但身体力行“耐寒耐苦耐闲(被闲置无用)”,立定做“苦学”派,后来也告诫父亲等诸学生艺道勤修,“苦学”无二。看他留下的石印谱,眼睛似摩挲着那些被他刊刻过的石头,和着他对吴苍石苦铁先生的深爱,一并深爱了他。君子怀玉,瑾修无时。“勤”“瑾”二字,纸上开起了双生花。
(六)·苦学
自古苦学者
磨砺筋骨强
苏秦锥刺股
孙敬头悬梁
承宫樵采苦
高凤流麦黄
江泌夜追月
车胤饱萤囊
孙康映雪读
匡衡凿壁光
祖狄闻鸡舞
陶侃运甓忙
宝剑霜刃亮
苦寒蕴梅香
茂材谨致古
入列苦学族
晨昏见星宿
克己复诫徒
岁寒持冻笔
呵冰画劲竹
夫子勤有示
韦编三绝秃
笃允亦成范
碑碣百遍书
久劳伤双臂
手僵心仍苏
一生苦到底
萃艺无他途
题记:茂老,又名笃允。其一生,将自己归入“苦学派”,不仅给自己题写“苦学”二字作铭,还给许多学生题写“苦学”二字励志。一块张迁碑,他书写了百多遍,言年老了才解得其中滋味。最后,他双臂俱伤,仍心心念念,毛笔字改成钢笔字,大字变成小字,粗字变成细字。真真是实践了孟子所言“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了啊!
(七)玉圆此宵
——共戊戌元夜
风传暖息微草
娉婷柳头燕摇
春早冰笑
千佛山上
十里梅高
笔底魂魄相照
开卷再续素骚
神好情茂
张迁碑旁
玉圆此宵
题记:书写茂老的书已近尾声。今日元宵佳节,常律该与家人一起游玩赏灯,但内心放不下茂老,毅然开卷续写。茂老早已从遥远的地方来,成了我精神血统里的家人。看他老人家给父亲题写的“张迁碑”,神好情茂,此宵美好,别种玉圆。
(八)名飞
名飞青山外
花在眼前开
秋高此夜隽
东篱清影筛
无墨透蝉纸
有诗浮青苔
松下茅柴酒
望月到蓬莱
题记:茂老酷爱菊花与水仙,解放前后,均尽可能地莳弄,秋菊冬仙,一派清雅。常常痴迷地看它们,从新栽、打苞、微开、盛放………,他的“狠瞅”理论每每体现。十亩园他的小院东篱下,秋日的金黄贵气,是精神的贵气。“狠瞅”的时候,他能化成它们一样。条件艰苦时,竟然没有一张最便宜的蝉翼纸能供他涂抹,但这不能阻止他连带菊花下的青苔上也能看出诗意。大艺术家的享受,也许就在这样单纯的忘我中吧。
张茂材《鸣禽图》
张茂材《水仙》
(九)一纸收
东方有美待君求
海右亭古超然楼
明湖十里环翠满
笔墨流霞映九州
莲点天文尽朱问
柳拂地理扫绿愁
两联诗词传千祀
万丈红尘一纸收
题记:茂老的才情综合而高妙,第一次看到他的对联:“绿柳垂崖高悬青帚拂地理,红莲出水倒提朱笔点天文”,立刻倾倒。细研其诗书画印,无不精湛绝伦。于希宁先生称他“有第一等学识,有第一等襟怀,有第一等艺术。”绝非溢美。杜诗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根文脉,到了我这里,怎么也得尽力、尽力、再尽力。
(以上摘选自《“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一书,当当网有售)
千黛近照
千黛简介:
号妙飞天。诗画世家,灵韵妙悟,工诗文书画。毕业于北京大学,【抱千堂】主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其著作《倾城之蝶》《问鹧鸪》《天地大美—王广才画作精品集》《“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已先后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及广州市图书馆并北大、清华、人大、复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图书馆。《五福临门》《绿憩》等画作由中华慈善总会等收藏。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