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中央的释迦涅槃图开凿于南宋,卧佛头北面西右胁而卧,面如满月般闭目微笑,示现灭度时宁静而庄严的神态。若以此段文字来形容它的“原版”——位于印度拘尸那迦大涅槃寺的卧佛石造像,也完全恰当。事实上,这一东一西的两尊涅槃佛造像相隔了六个世纪与三千公里的时空距离。但如若亲眼所见,又会发现笈多王朝那尊佛陀的胡貌梵相、颀长身材、薄衣透体等特征,已被南宋时期的审美所取代。大足的卧佛呈现出广目方颐、衣纹厚重、装饰华丽等特点,成为完完全全中国人心中的佛陀涅槃时模样。大足石刻,彻底完成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
石窟艺术作为佛教艺术中极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南北各族及地域性的世俗文化交融渗透。从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两宋,中国石窟的开凿如星星之火,遍及大江南北。西起新疆,经敦煌、云冈到龙门,东至辽宁;北沿内蒙古、陕西,南下四川、云南……石窟艺术在历史的风云里实现着中国化的进程。而承启这个进程的大足,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悄然崛起。
大足位于嘉陵江水系沱江分水岭,自古便是粮盐丰饶之所,亦是巴蜀文化交汇处。自安史之乱后,这里成为相对安定的中原人避难之所。公元892年,大足北山石刻在唐末昌州刺吏韦君靖的出资下开凿,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开窟造像的序幕。五代的前后蜀王均崇佛法,相继开凿了诸多龛群,大足石刻在斧凿声与战鼓声相应之下,为树立一座中国石窟艺术的新丰碑而厚积薄发。北宋伊始,大足升为上县,政治、经济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南宋随着政治重心的东南移,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成为重要口岸,大足的官办作院与民间作坊也盛极一时,云集了四方众多匠师,大足亦掀起了新一轮凿窟开龛的高潮。
石篆山,三教合流后的人间信仰
北宋儒学吸取佛、道的义理开创了理学,佛教也迎来了诸宗相涉,儒、释、道三教合流,向人间宗教迈进,呈现出“孔、老、释迦皆至圣”的社会思潮。大足西南的石篆山为历史记录下了这一思想交汇的奇丽新风。石篆山石窟开凿于北宋中晚期,以三教并立为材题,龛按儒、释、道依次排列,让孔子、佛陀与老君并坐一堂,众弟子分立四周,如群仙聚会,又如三教说法。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同一施主请同一批匠人按同一形制镌刻。这是中国石窟的全新创举,三教的宗教界限在这里变得淡漠,相互渗透的多元化信仰深入世俗。
宝顶山,密宗道场里的孝道故事
中原鲜见的密教题材广泛出现在大足宝顶山石刻当中,从千手观音到马头明王,从圆觉道场到毗卢庵,处处闪现着神秘的色彩。北宋初年印度晚期金刚乘密教入中国,经宋、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地域文化的交融,传至大足时已呈现出世俗化、理学化的特点。宝顶山作为赵智凤创建的金刚乘密宗道场,经过他70余年的营建,终成巴蜀密教中心。而其中的规模宏大的父母恩重经变图龛依据《佛说父母恩重经》而刻,但此经实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徒的作品。因不受相关外来仪轨粉本的约束,打破了经变相以佛本人为绝对主画面的构图模式,以连环画形式刻出崇尚孝道的“十恩图”,这种通俗易懂的画面说教最适合当时识字不多的老百姓,并以此作为开启密教之门前最方便的观想法门。而今人看来,宝顶山的诸多石刻中人物全是当地世俗人装束,无论王公大臣还是渔樵耕读,从养鸡女到吹笛女,洋洋洒洒呈现出一铺铺宋代风情画卷。
北山,镜花水月间的秀美观音
大足这种以浓厚的世俗信仰为主流的雕刻技巧,也体现在北山的造像当中。北山作为大足石刻掀第一轮热潮的场所,一直是各个时期民间流行门派的开龛首选。从密宗、三阶宗到净土宗,北山的摩崖造像鳞次栉比。其中自唐以后观音菩萨地位上升并取代了佛陀本人,成为北山造像的主要题材。从数珠手观音到水月观音,大足的造像工作者们以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恬美而宁静、华丽又优雅的观音造像。走入编号为136窟的转轮经藏窟,狭窄而幽暗的空间随着眼球对光线的适应,瞬间变成了圣洁的殿堂。东壁开坛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开三龛各置三组菩萨像,从日月观音到玉印观音,从如意珠观音到不空罥索观音,从净瓶观音到白衣观音,八身菩萨均以女性形象示人。她们或坐或立、或正或侧,无不生动秀美,于富丽堂皇中见静穆庄严。观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能感受到造像彼此间相互呼应又生出疏离感的微妙变化。匠师以富丽繁复与简洁洗炼的两种雕刻技艺并行,令人沉浸于至臻至美的意境中。
从梵天到东土,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佛教艺术遍地开花。从高高在上的净土天国,到滚滚红尘里的俗世烟火,大足石刻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自此,大足石刻树起的这座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从题材到审美都深深烙上了中国印,闪耀着中华智慧的圆融之光。
12月21日晚21:00黄金档,《似是故人来》第二季第五期,跟随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的脚步,一起走进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大足石刻,领略其背后浓厚的世俗信仰、鲜明的生活气息和集“三教”造像精华于一体的艺术魅力。(作者:李小奇)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