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12月8日,2021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上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主要进展及经验,其中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汉文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及文化和旅游部的统筹领导下,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以《“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为指导,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以普查登记为基础,以分级保护和揭示利用为重点,在古籍修复保护、整理研究、阐释利用、传播推广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总量为270余万部,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已有13026部珍贵古籍和203家单位入选。
近年来,通过古籍普查新发现了一批珍贵古籍,如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为2019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举办碑帖普查编目培训班时的新发现,确定为清乾隆初拓本,自嘉庆元年赏赐孔府后,保存至今;重庆图书馆藏明初拓本《汝帖》等,亦为碑帖普查编目中的重大发现;上海图书馆在古籍普查时发现的宋刻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可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藏本合璧。
古籍征集工作也有许多新发现,如国家图书馆新购三件早期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早期印刷品实物的重要例证;南京图书馆新购北宋本《礼部韵略》,为海内外现存最早刻本;湖北省图书馆新购北宋写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纸墨精良、存世稀少,弥足珍贵。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在会上指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责任重大。我们要按照中央有关精神,把古籍保护工作纳入整体布局,继续深入推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古籍保护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要指导各地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珍贵古籍名录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机制。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要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古籍保护工作的生动局面。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了“十三五”以来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中的一系列进展。
古籍修复方面,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设立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山东《文选》蝶变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70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机构的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籍数字化方面,“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已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全国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开放共享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2万部,极大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
海外古籍调查与合作方面,“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累计收录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万条书目数据,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日本永青文库36种4000余册汉籍实现实体回归。此外,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影印出版等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成果。会上还颁发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标牌。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0日09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