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国风街舞为啥能火出圈?这次靠的不是“嗑CP”

发布时间:2021-11-30 16:29:18 | 来源:中青网 | 作者:赵朴 | 责任编辑:苏向东

相较于前几年的虚火,这段时间以来的综艺舞台明显进入了“冷静期”。对文艺节目创作中失当的价值导向进行反思,对演艺圈种种乱象予以整治,目的都是为了建设风清气朗的文化环境,不断推出优秀作品。第4季《这!就是街舞》(以下简称《街舞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近来综艺舞台上的一抹亮色。而成就这一亮色的,应是节目所展现的“专业”和“叙事”两个关键词。

看演艺类节目,观众首先看的是“艺”,因而,节目制作方要把“专业”二字摆在前面。《街舞4》在专业性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首先,选手专业。《街舞4》的定位是“全球精英挑战赛”,来自多个国家的100位选手应邀赴会,他们大多在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得过佳绩,其中不少人身背多个世界冠军头衔。高手们同台切磋技艺,为节目的高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制作专业。《街舞4》制作团队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如何平衡综艺与街舞在节目中的体量。如果节目就是还原街舞比赛原生态的话,“硬核”街舞迷确实会看得过瘾,但恐怕大量的潜在观众会望而却步,使节目退回一种小众自嗨的状态;如果节目侧重综艺,大量的篇幅用来“嗑CP”、聊梦想,街舞迷不买账,路人观众也未必认可。因此,在绑定核心受众的基础上,努力吸纳更多的受众,寻找其最大公约数,是《街舞4》制作团队对节目专业性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节目叙事方式的创新则表现于对专业性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展示。讲故事,是综艺节目制作的重要手段,为文艺表演赋予故事性,或干脆以人物和故事线把综艺变成连续剧,无疑是对“是故事让我们成为人”这一深层原理的表象化,符合观众的普遍需求。《街舞4》将街舞故事讲得有层次、有立意,正是节目出圈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作品叙事丰富了街舞内涵:《街舞4》并非没有争议。其争议点在于,比赛中作品的比重和斗舞平分秋色,每一赛段都设置了专门的作品赛,这似乎让一向奉斗舞为圭臬的街舞比赛变了味。老派街舞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街头,舞者注重以身体语言展示个性和技术,带有强烈的非洲裔、拉丁裔美国人骨子里的即兴特质,而侧重作品编排的当代编舞风格在街舞领域的出现则相当晚近。诚然,原汁原味的纯舞技比拼能令人看得血脉偾张,但是,如果将舞蹈语汇按照故事线进行编排,在单一的技术审美基础上再加一层叙事维度,不但可拓展舞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助于观众对舞蹈语言的更好理解:李春林、杨文韬等人的作品《空》,融合了震感舞、甩手舞、自由式街舞等多个舞种,讲述面临水资源枯竭时人们互相帮扶与争抢直至有人死去的故事,以震撼的舞台效果和深刻的反思来传递环保理念;杨凯、王海等人的作品《四更》,把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打更人深夜遇鬼的故事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用连震和稻草人动作演绎鬼的形象、用地板舞的倒立技巧表现遇鬼后的惊厥,既形象又幽默。这些编舞作品充分证明,叙事性与街舞并不矛盾,编舞可以像斗舞一样很燃、很炸,又兼具情节和深度。

另一方面,国风叙事弘扬了中华文化:如何让街舞在中华大地上展示艺术魅力,并与中国文化结合焕发出新的光彩?对此,《街舞4》制作团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这也是贯穿整季节目叙事线索中浓墨重彩的部分。

回顾来看,不难发现国风从一开篇就已渗透进节目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颇具电影质感的先导片中,街舞的文化场景由街头改成了江湖,各路舞者化身古装侠客,于丝竹相和的酒肆中群英荟萃。一棒鼓响,好戏开场,火锅、凉亭、折扇、旗袍、拱手礼等传统与当代中华文化符号纷至沓来。甚至连赛制都结合了中国象棋元素,营造出浓郁的国风氛围。这些文化符号的呈现,假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国风街舞作品来支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花架子。令人欣喜的是,优质的原创国风街舞贯穿了整季的节目。

对中华文化与街舞形式的融合,舞者们主要从形、器、意、韵四个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尝试。马晓龙在本季节目中的“琴、棋、书、画”系列国风作品,着实是国风街舞优秀之作。尤其是他与法国舞者最可合作的《授之以琴》,看得中外舞者惊叹、落泪。作品演绎了一名外国青年到中国访师学琴,在师父点拨下逐渐开悟的故事。在古琴曲《酒狂》激越的律动中,舞者把街舞中的埃及手与中国古典舞身韵融合,精美的肢体语言和行云流水的舞台调度,对授琴、传道的过程进行形象表现,写意与写实兼具。舞台上那一把古琴,既是舞者推动情节的道具,又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此外,还有肖杰的作品《醉》,将锁舞繁复的手脚动作、动静瞬间转换的特征,与醉拳迷离癫狂之形嫁接,展示街舞与武术招式融合的可能性。黄潇与乔治合作的《映》,融合了地板舞与古典舞,在古筝、竹笛、唢呐的映衬下,释放出刚柔并济、动静互补的中国古典气韵。

凭专业立身,以叙事出圈,用中国话讲好街舞故事,正是《这!就是街舞》综艺节目所做的努力与带来的启示。

(上观新闻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