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潘鲁生 : 张道一先生从教70年

发布时间:2021-11-20 11:15:00 | 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作者:潘鲁生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张道一先生

首先,我代表主办方,感谢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感谢在线上线下的各位出席今天的研讨会,共同庆祝张道一先生九十大寿暨从教七十周年活动!

张道一先生是我们的恩师,先后执教南京艺术学院和东南大学,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名誉院长,更是中国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和引领者。先生以山东人的耿直豪爽、学术大家的严谨自律、教师的无私奉献以及充满创造热情和活力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潘鲁生在张道一从教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致辞

几十年来,先生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陶冶培养了一批批后生学者,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是真正的好老师、“大先生”。

人生得遇良师,是一生之幸运!先生引领我们治学、为人、处世,赋予我们精神和思想的生命,使我们拥有一生不懈追求的事业,并受益终生。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研讨会,进行回顾和总结,不只是对先生的感恩,更是对我国的学科建设、对艺术教育、对后生学者的启示和激励。

研讨会现场

首先,我们要学习传承先生的“为师之道”。

张道一先生师承名家,在陈之佛先生、庞薰琹先生指导下,进入图案学和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领域,可以说,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发扬光大陈之佛先生、庞薰琹先生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事业。

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基础。针对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境遇,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和学术观点,全面探索艺术学人才的培养方法。在艺术教坛的七十个春秋里,先生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培养了数十位优秀的博士和诸多学界领军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2017年,潘鲁生与张道一先生探讨学术

先生重视通过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力度,身体力行,将学科理论成果应用于高等艺术教育实践。记得2000年5月,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仪式上,发表讲话时特别指出:“衡量一个学校的学生水平和工作能力,固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在认知上高于社会,使思想走在社会的前边。”至今读来,适应当下,发人深思。

研讨会现场

同时,我们要学习传承先生的“为学之道”。

张道一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推动了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对于自己的学术使命和文化职责,先生自己概括为“肩扛艺术学、民艺学和工艺美术三面大旗”。其实,先生耕耘与探索的学术领域还要博大深广,更注重“专、博、正”的协调统一,将严谨扎实与立意创新、广博与专深融会贯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近七十年来,先生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著作近百种,从民艺学到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从艺术学科理论到高等教育实践,从教育教学探索到求解现实命题,成就了一系列学术典范之作。近年来,先生专注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学术专题的精深研究,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厚重的大部头著作,独辟蹊径,让人叹为观止。

张道一先生部分著作

先生是中国艺术学学科较早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建者。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以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提出和阐述了建立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学术构想,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民艺学科的建设问题。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与同道专家一起,为将“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做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

先生的治学实践历程和艺术学科建设思想都与中国现当代艺术与设计发展的时代脉动深度契合,他的图案学、艺术学、艺术教育等学术思想以及造物艺术论、本元文化论等主张,推动了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文学科建构发展的内在理路和精神脉络,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示意义。

1995年,潘鲁生与张道一先生考察

我们还要学习和传承先生的“为人之道”。

张道一先生为人率真正直,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刚直不阿的品质。他立足中国大地,坚守本土文化,探索学术范式,贯通艺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张道一风格”。他对学生们的鞭策批评、关心关爱,更是令我们深感师恩深厚、一生难忘、终身受益。

潘鲁生、张抒为张道一先生塑像揭幕

历经九十个春秋,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处之泰然,乐观面对,荣辱不惊。先生严慈相济、温厉相和的性格;坚韧顽强、凛然不屈的傲骨品格;传承文脉、担当使命的家国情怀;孜孜不倦、执着探索的学术精神;都令我们肃然起敬,激励我们在学术之路上不敢懈怠,不断前行。

张道一先生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都融入了他一直为之奋斗和奉献的传道治学、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事业,可谓,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一以贯之,高山仰止!

潘鲁生

2021年11月19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