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关村百度创新中心投用
天津港积极融入津冀港口协同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早春二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五年来,天津积极融入大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天津角色、展现天津作为。
京津冀,人口加起来1亿多,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表现突出。
为破解这一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战略思路明确──“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天津狠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进一步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的4个实施意见,拿出了应有的政治担当、职责担当、能力担当与资格担当。
积极向北京这个中心靠拢,依靠北京、配合北京、服务北京,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出台《关于抓住天津发展历史性窗口期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指导意见》,以滨海新区为综合承载平台,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专业承载平台为支撑,描绘出“1+16”承接格局的清晰路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为”。
主动服务河北转型发展,主动对接雄安、支持雄安、服务雄安,使津冀两省市确定的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8个方面事项得到全面深化,构建辐射全国的经济带和环首都经济圈,形成多点支撑、轴带相映、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给天津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窗口期,我们闻“机”起舞、加倍珍惜,奋力拼搏、披荆斩棘,打赢一场又一场漂亮战役。
“双城记”持续唱响──
京津双城联动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起势之戏、重头之戏。滨海新区与沧州市、宁河区与唐山市分别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实行京津城际月票制以来,累计刷卡超150万人次……
“双动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天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和制度创新的发动机作用,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举办两届世界智能大会,完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天河超算、麒麟、飞腾等自主创新技术。一大批高水平项目布局天津,仅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2016年11月挂牌至今累计新增注册企业900多家。致力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了区域创新体系,遴选出753家实验室为首批互认科技服务资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
“双开放”持续扩大──
对内开放的京津冀最具向心力,对外开放的京津冀最具竞争力。天津始终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原则,使双向开放的层次和水平都得到显著提升。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一个部门、一颗印章”搞审批,企业设立,一天办结,区内新增市场主体来自京津冀的企业超过50%。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枢纽,天津机场开通联结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客货运航线,天津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27条……
“双底线”持续坚守──
绿色发展是底色、是基调,民生保障是目标、是根本。天津始终牢固树立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双底线”思维,坚持把“绿色决定生死”和“民生决定目的”理念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保护修复876平方公里湿地,关停两万余家“散乱污”企业,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加快落实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1+4”合作协议,深化教育医疗合作,让百姓在共建共享中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贯通“产业链” 下活“先手棋”
国家战略,时代命题,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大考。如今五年过去,天津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再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南港石化产业基地、武清京滨工业园、西青北京电子城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就会发现,它们已开始绽放集聚效应,步入市场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这是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同时发力结下的果实:一方面,天津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在承接中借势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倾心打造营商环境,力争“强身聚核”,吸引人、留住人,做到企业来人也来。
距北京市区仅30公里的武清,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日,市统计局与市委研究室联合发布的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来津经营(或在津投资)企业8116家,呈现区域聚集化、行业高端化特征。其中,天津滨海新区、武清区和宝坻区是北京资源疏解的主要承载地,三地吸引京企数量占比分别为40.1%、32.1%和3.5%。
以京滨工业园为例,园区按照“首都高新产业新基地”进行定位,2018年共引进北京项目150个。几年来,阿里巴巴、美国凡士通、一汽大众、北汽海纳川、法国法雷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及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等大院大所项目落户园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三大产业体系,实现“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协同的背后,是金融的支持。截至2018年末,天津银行业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融资余额5402亿元,同比增加559亿元,增长11.5%。目前,19家银行总部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提供1.6万亿元资金,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和重点产业项目,并设立审批“绿色通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推动三地“产业链”贯通,更离不开政府助力。“津八条”等一系列营造良好“生态湿地”举措,让来津在津企业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据北京来津(或在津投资)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来津企业对天津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较高,八成以上都是较好及以上的评价”。
打造“创新圈” 注入新动能
协同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
从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科技企业的纷纷落户,高校院所的联手创新,到科技平台的相继搭建……五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河北产业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叠加效应,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全新格局。
2015 年,京津冀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进行协同创新。几年来,三地先后共同组织实施了“南水北调对京津冀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城际铁路系统发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研究”4 个专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瞄准天津这片创新创业福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在天津滨海新区挂牌成立两年多来,这片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了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为首都优势资源集中承载地。累计注册企业941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超过240家,注册资金约104亿元。
五年来,我市已经建成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国家级大平台,引进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一个个改革创新举措相继面世,京津冀协同的步伐逐渐加大,共同迎来了开放发展的新时期。
几年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建立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信集团、中铁建集团、中国泛海等央企设立了一批租赁、航运、物流等功能型总部。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区,累计引入创新平台5家,总计孵化面积54230平方米、孵化企业587家、吸引科技人才1271名、带动地区就业近2000个,获得融资1.56亿元。
织密“交通网” 铺好“高速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怎样能将“交通一体化”的脚步走好、走实?
连通省际接口路 三地来往畅通无“阻”
到去年底,我市已建成高速公路1262公里,“7、11、18”国家高速公路网天津境内路段,除津石高速在建外,其他全部建成。津围北二线通车,梅丰公路、侯玉公路等完工。今年邦喜公路、滨玉公路、仓桑公路计划建成。
根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涉及天津公路建设项目的11个项目全部完成后,我市与北京市、河北省的普通国省道接口将达到32个,基本实现同标准对接,消除了省际“瓶颈路段”。今年,我市还将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际主线收费站。
轨道上的京津冀 打造1小时城市交通圈
津蓟市郊客车、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开通;京沪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按时速350公里运行。
到2020年,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半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今年,京津之间第三条高铁──京滨城际铁路和京唐城际铁路将加快建设,京津之间第四条高铁──天津至北京新机场联络线也将尽快开工;同时,我市还将加快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承城际前期工作,铁路路网将进一步延伸。
从“对手”到“握手” 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目前,天津港环渤海内支线已覆盖河北省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等周边港口,环渤海中转运力达到13条,平均每月班期密度达90余班,基本形成以天津港为中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功能互补、畅通高效的海上集装箱支线运输网络。
天津港已在京冀两地布局建立了多个无水港和远程物流基地,设立了京津冀三个区域营销总部。未来,天津港将继续主动服务,推动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加快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建设,使其尽快投入使用。
机场枢纽延伸五地 便捷出行“经津乐道”
五年来,精心打造的30座城市候机楼,已将天津机场的腹地延伸至京津冀辽鲁等五省市;巴士专线实现了机场与天津市内3座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以及河北省廊坊市的无缝接驳……
随着机场枢纽功能进一步加强,今年,天津还将在打造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上,打出一套更有力度的“组合拳”,全力服务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图片由本报视觉中心提供 记者 孟若冰